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8章 始於奔月計劃(1/4)

作者:一步一江山字數:10958更新時間:2024-04-16 20:04:51

    與張麗華先後兩次交談,侯元麗一點都不覺得交流上有什麽障礙。

    跟以前遇到過的什麽什麽專家相比,張麗華更擅長把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二人年紀又相仿,侯元麗更是覺得親切,拉著張麗華坐下道:“咱們改改稱呼吧,你別再叫我什麽侯教授,我也不叫你什麽張院士,聽著太累。看年紀,我似乎比要你大一些,以後我就叫你麗華,你就跟著你們楊總叫我小麗姐。”張麗華笑道:“行啊,小麗姐,你跟我們楊總是同學,比我大四歲。”

    這時,李大力似乎有些看膩了,見他們正在閑談,便湊過來道:“張老師,你給我們講講吧。到底什麽是補天計劃?我算是看出來了,這仗打得就像是在逗他們玩兒。我剛才數了數,廬山艦上還有四五百架飛機沒出動呢。可問題是,人家如果不來打精衛艦,而是去打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你們有什麽辦法能阻止呢?總不見得把人都搬到天上來吧。”

    張麗華回頭看了看吳秋平,見他微微點了點頭,便爽快道:“那就講講。怎麽講呢?這事兒得從我們第一次登月說起。二十世紀初,我國正式開展了月球探測工程,當時命名為‘嫦娥工程’,楊利偉、翟誌剛他們,就是我國最早一批進行登月探索的先驅。前後十多年的時間裏,我們的航天人數次登陸月球並采集了大量的樣本和數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因為我們對太空的環境和生態認知非常有限,所以,當時的研究方向其實並不明確。同時,由於經費的限製,嫦娥工程在完成第一階段‘無人月球探測’和第二階段‘載人登月’後,便停滯了下來。第三階段‘建立月球基地’的目標雖然沒變,但論證方案卻遲遲定不下來,大量的工作偏向於成本可控的太空實驗和空間站的建設。”

    “直到庫斯科峰會開完後的第三年。那時,我們中科院空間研究所正受命設計應對‘空窗’危機的方案。所有人都一籌莫展,三年時間裏,連個思路都定不下來,無數的方案被推翻,無數的試驗都宣告失敗,就在大家心態臨近奔潰時,一架登月的無人探測器忽然發回了一段月球暗麵的數據分析。在這份分析報告裏,有一段信息引起了我們注意:在月球暗麵的某個區域,每隔1.5秒就有0.3秒左右的數據缺失.。當時的空間研究所所長,也是我的導師秦長庚院士分析,造成這種數據缺失的狀態隻有一種可能,就是探測器進入到了一個多磁場的環境裏,並且在這個多磁場的環境裏,至少是有一個磁場的強度是足以幹擾到正常的地月磁場。我打個比方吧,譬如我們地球有一個地球的磁場,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我們自己人體的磁場,再加上各種設備、氣候、環境產生的磁場,這便是一個多磁場的模型。在這個多磁場的環境中,你在北極帶一塊電子表和他在南極帶另一塊電子表,你倆的時間不會有太大的誤差,一年下來頂多也就是兩到三秒而已,你倆的表始終都是在走。要讓這塊表一會兒走,一會兒不走,那就隻能是你的這塊表受到了另一個強力的磁場幹擾。用專業術語講的話,就是這塊表進入了時空擺動狀態,通俗理解,就是它存在於不同時空中,並且各自延展時間進度。”

    這時,吳秋平也加入了聽眾行列,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種暈乎乎的學習時刻。

    張麗華也顧不上他們聽沒聽懂,繼續道:“這個理論在當時還是一個假設,在後來的研究中才被逐步驗證,到了楊總這一代,最終被歸結成了‘量子時擺’理論,楊總也因此一舉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當然這是後話。我說的這個多磁場模型,當時就被定為‘補天計劃’的原型設計方向,其實當時也不叫‘補天計劃’,而是叫做‘九州穹廬’。不管它叫什麽吧,思路就是人為建立一個強力磁場,覆蓋至少我國國土範圍,讓這個範圍內的時空處於一個擺動狀態,用來防止‘空窗’入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