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五章 成都片刻破,益州刀兵歇終(3/5)

作者:雲垂賞竹濤字數:13842更新時間:2023-06-17 00:02:02

    當著故主劉璋的麵兒,誰好意思站出來轉投新主?

    即便真有人站出來,趙旻也不敢收這等不義之徒。

    因此,趙旻將此地留給步騭和劉璋,又將於禁、劉曄及一屯親衛留下協助步騭,便請東州士人至衙署書房密談。

    【作者題外話】:在此,雲某有必要為諸君係統地簡述一番東漢、漢末基本國情。

    東漢,因以士族立國、察舉製盛行之故,大概是封建時代最講究“忠孝節義”的王朝。

    對士人而言,尊長大約有三,一為君,二為親,三為師及舉主(舉主實則也算師的一種)。

    君親師自然無需解釋。

    而所謂某人之舉主,指察舉製中舉此人為孝廉、茂才者,以及舉此人出任官吏者。

    綜上,為君盡忠、為親及師盡孝、為舉主及主君盡忠義、為友盡義,這是東漢的普世價值。

    注意:其中,故主、舉主,相當於士人的二重君主,其盡忠優先級甚至要高於天子。

    亦即:效忠直屬上司在前,效忠朝廷在後。

    是故,梁啟超先生才會如此推崇東漢的道德底線。

    同理,公孫瓚為故主不惜背井離鄉遠行護送,才會廣受好評。

    而到了漢末,情況又發生了些許不同。

    

    因諸侯割據之故,二重君主觀漸漸轉變為,效忠主公在前,效忠天子在後。

    最典型例子,當屬關羽身在曹營,而自詡“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因此,關公得以忠義而稱於世。

    對於益州劉璋一眾僚屬的行為…

    雲某便以劉虞和田疇主臣為例,為諸君詳細解釋一番漢末士人們的行為邏輯吧。

    關於劉幫主和關公的小摩擦,咱們後麵再繼續聊。

    田疇是漢末群雄之一。

    其人早年割據河北,多次拒絕袁紹招募;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才率領宗族歸附。

    然而田疇在委質曹操之後,卻始終拒絕曹氏的加官封賞,乃至激怒曹操,諷喻群臣彈劾田疇。

    彼時荀彧曾替田疇求情,而荀彧又死於漢廷魏國(213-220)建立之前。

    可知曹操封賞的,一定是漢廷官職,而不是魏國官職;

    因此,田疇在法理上並無拒絕的必要。

    同時,田疇的個人特質,又與同卷人物格格不入。

    田疇被收錄於《魏書十一》,該卷性質為“逸民傳”,所謂逸民,即拒絕招募,隱逸山野的高士。

    從該卷的其餘傳主(袁渙、張範、涼茂、邴原等人)的記載來看,他們所拒絕的,均是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公孫度等地方割據者,最終卻均歸曹氏,可以說,這很符合曹魏的主流價值觀。

    唯有田疇,拒絕的是曹操的封賞,是《卷十一》中唯一的異類。

    所以,田疇的行為邏輯,便與益州士人們極為相似,盡管二者間的經曆可謂南轅北轍。

    也就是說,其人實則深受“二重君主觀”影響。

    因為田疇辭封的首要原因,在於心係劉虞,與“忠於漢室”反倒關係有限。

    益州那些士人們,不也同樣如此?

    從“受命入長安朝覲”的事件中,可以充分體現田疇的價值觀。

    田疇深受其故主劉虞的影響。

    但二者又有明顯不同。

    幽州牧劉虞雖然自詡忠良,但行事卻比較分裂,或者說首鼠兩端。

    他一方麵派遣田疇去長安給獻帝朝貢,大表忠心;

    另一方麵又與河北的叛軍頭子袁紹、韓馥等人沆瀣一氣,甚至充當該集團的名義首腦。

    按初平二年(191)袁紹擁立劉虞稱帝的記載,在劉虞死前(193),關中與關東各擁天子,關東立劉虞而關中立劉協,實際恢複了東周初期的“二王並立”格局。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魏書武帝紀》

    雖然諸書皆稱,劉虞對帝號“辭而不受”,實際他卻始終與袁紹等人“連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