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九章 終於是有名字的人了(2/2)

作者:大眼睛小懶豬字數:4778更新時間:2023-02-14 21:14:06

    從此往後,蕭銳終於是有名字的人了。今後平輩之間,誰再叫蕭銳,那就是罵人的不敬了,要叫藏峰才行。

    古語: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字互為表裏,因此古代孩子出生先取個小名,然後蒙學了有個大名,成年之後取個表字,合在一起才叫名字。比如三國曹操:小名阿瞞,大名是操,成年之後取表字孟德。

    名字的規矩,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時候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取表字的習慣逐漸消失了,許多名人,比如楊振寧先生,就沒有表字。

    現代許多講究的家庭,也有給孩子取表字的,老一輩可能會解釋說,名字名字,有名就得有字,有名字才是國人。算是一種文化傳承。

    而取表字的規矩也很簡單,周禮說,依照兄弟排行取字:伯甫(伯、仲、叔、季),比如陳獨秀先生的表字:仲甫。

    另外取字的方式就是對名的釋意、延伸,或者是補充。比如曹操,操有操守之意,取字孟德,孟是排行,德就是操的近義詞,常說德行操守,因此而來。孫權,字仲謀,仲是排行,謀字取自權謀。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都是對名的延伸。

    蕭銳的藏鋒,就是對名字銳的補充。

    當然古人取字也講究引經據典,大部分的表字,基本上都能從古書經義中,找到出處。比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還有一種名和字是反義的,比如宋代的朱熹字元晦,熹和晦就是反義。

    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有笄禮,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i)。

    笄禮也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

    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發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發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

    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裏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因此,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

    清中期以後,多放在娶妻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

    行了冠禮,蕭銳就該準備遠行了。臨行前,需要入宮一趟告別襄城,同時跟皇帝商量一些幽州的事。

    皇帝李二聽他提到了劉仁軌,心中恍然,“調任劉仁軌去禦史台?原來這就是你小子說的條件啊?”

    蕭銳笑著說道:“聽說劉仁軌是秦王府出身,陛下一手提拔培養的,不知道您是否舍得?”

    他沒意識到皇帝說的條件,二人就這麽錯過了,否則計較起來,老魏怕是就完了。

    老魏此時在家做著女兒的工作:“如果你此生真的非蕭銳不嫁,那這次是你唯一的機會了,如何選擇,不要後悔就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