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節 吳孟超(1/2)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5480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09

    (1922—)

    “人物小傳”吳孟超,男,福建省閩清縣人,中共黨員,馬來西亞歸僑。1956年3月入伍。國際著名肝髒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一級教授。他是我國肝髒外科最重要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先後獲國家、軍隊、省部級科技獎勵26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20多部。1996年1月,中央軍委授予他“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選“2009年度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無影燈下,91歲的吳孟超依然在主刀為患者做手術。他的手在病人腹腔裏遊走,剝離、切除、結紮、縫線,一切都那麽嫻熟,也許30分鍾,也許10多個小時,最後,腫瘤被拿出來放進托盤。這樣的手術,吳孟超已經做了14000餘例。

    “我隻想為病人手術。”他說,“我是軍醫,我的敵人就是肝癌。”

    是的,他已經與肝癌戰鬥了一輩子。

    1949年8月,一心想搞外科的吳孟超,終於如願成為華東軍醫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外科醫生。他所在的這所醫院在1951年7月改稱為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不久又稱長海醫院。在長海醫院成為主治醫生後,他想作為一個外科醫生,還應該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可是選什麽為主攻方向呢?在導師裘法祖的建議下,他選擇了肝髒外科。

    當時,肝髒外科在國際上還是薄弱學科,而我國作為肝炎、肝癌的高發區,在這一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一位日本的外科專家來上海訪問後斷言:中國的肝髒外科要達到國際水平,起碼要二三十年!聽了這話,吳孟超心裏很不是滋味,決心要在這個領域發憤圖強。

    1958年,在吳孟超的積極要求下,醫院成立了由吳孟超、張曉華、胡宏楷組成的“三人攻關小組”,吳孟超擔任組長,開始向肝髒外科進軍。那時候,肝髒手術在我國還是禁區。因為人的肝髒有三千多條血管,肝髒就像一個血庫,給肝髒的任何一個部位做手術,一旦切進去,止不住血,人就會流血而死。要想掌握肝髒手術的止血方法,首先要製作理想的肝髒標本,搞清楚肝髒內部的解剖結構和血管分布。但要實現這個目標,非常難。

    要想製作肝髒標本,需要找到一種能注入肝髒血管後使之定型的灌注材料,然後再用硝酸腐蝕掉肝髒體,使血管顯露出來。這樣做時,還需要灌注的材料不被硝酸腐蝕掉,否則就前功盡棄。為找到一種理想的灌注材料,他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裏做試驗。一次兩次,十次二十次,電影膠片、X光片都試過了,一次次的希望都化為泡影。一晃4個多月過去了,沒有實質性進展,失敗重重地壓在每個人心上。

    1959年2月,在東京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容國團為中國贏得首枚男子單打世界冠軍的消息令舉國歡騰,聽到廣播裏播送這則新聞,吳孟超腦子裏一閃:“乒乓球!對,乒乓球也是一種灌注材料!乒乓球行不行……”

    他把這個想法立刻告訴了張曉華和胡宏楷。他們馬上上街買來了乒乓球,剪碎後泡入丙酮酸液裏,蓋上蓋子等待它溶化。這不是一時半會有結果的。懸念持續了一個夜晚。第二天一大早,他們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實驗室,看到丙酮酸液已經變成了一種膠狀物,倒出一點放在桌麵上,不一會兒便凝結成固態。“可以定型!”這讓他們信心大增。

    灌注乒乓球的材料叫賽璐珞,他們索性到乒乓球廠去買來賽璐珞,在裏麵加入紅、藍、白、黃等顏色,分別從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管注入,待凝固後,再用鹽酸腐蝕肝表麵組織。這時,他們看到了成功!因為顯示出一條條血管的灌注材料沒有被腐蝕掉。接下來,他們用刻刀將殘餘的肝髒體剔除幹淨,肝髒血管構架清楚地呈現出來了,由粗到細,密密麻麻地向外延伸,色彩斑斕,像美麗的珊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