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節 黎鼇(1/2)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4516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10

    (1917—1999)

    “人物小傳”黎鼇,男,湖南省瀏陽人,中共黨員,中國燒傷醫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中國燒傷學界有“百科全書”的美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軍醫大學原副校長,一代名師。先後發表科研論文400餘篇,主編專著近20部。其大弟黎介壽和二弟黎磊石分別在普通外科和腎科有很深的造詣,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稱“黎氏三院士”。1999年8月21日逝世,享年82歲。

    艱苦奮鬥攻燒傷

    在熱兵器時代,燒傷是戰場上常見的傷,傷員的痛苦以及感染造成的死亡都很突出,如何解決燒傷治療問題,是軍事醫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放軍總後勤部提出了開展燒傷治療研究的命題。黎鼇主動請纓,希望能夠牽頭開展此項工作。

    1958年9月,我軍第一個燒傷科在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成立,這個新成立的燒傷科,沒有啟動資金,沒有一件像樣的儀器設備,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有一個用來“邊治療、邊研究”的小小病區,總共隻有20平方米,密密地擺著6張病床。黎鼇就在這裏開始了一門新興學科的探索。

    他親手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獻資料,培訓人員,鼓勵大家邊學邊幹。長期以來,對大麵積深度燒傷患者的救治,困擾著燒傷醫學界。國外的醫學教科書寫著“燒傷麵積超過70%者不能治愈”。如何有效解決大麵積燒傷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現在,這個小小病區就是黎鼇向這個世界性難題進攻的戰場。為了防止交叉感染,黎鼇決定取消陪伴和護工,改由醫護人員負責包幹衛生區,承擔一切守護病人的任務。為了摸清燒傷病變的特點、追蹤治療效果,黎鼇索性搬到病房去住,守候在病人身旁。重慶是全國著名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病房溫度高達40度,患者創麵散發出惡臭。為了積累第一手資料,探索燒傷治療的規律,黎鼇在病房裏常常一住十天半月。

    正是在這樣簡陋而艱苦的環境中,黎鼇帶領燒傷科的同誌們漸漸摸清了燒傷臨床救治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在成功救治大麵積深度燒傷病人方麵,使燒傷麵積超過70%的病人也得到救治。從60年代起,黎鼇領銜總結提出的一整套適合國情、富有獨創性的燒傷救治理論和方法,在軍內外推廣。

    當時,國際醫學界對於燒傷病人有個伊文思公式,即燒傷病人入院後第一個24小時內每1%的燒傷麵積每公斤體重補充膠體、晶體各1毫升,基礎水分2000毫升;第二個21小時之內,補充的膠體和晶體均為第一個24小時的二分之一,基礎水分仍為2000毫升……實踐中,好多年輕護士對這個伊文思公式就是搞不明白。黎鼇想:能不能研究一種簡捷的補液公式讓人一看就懂呢?他帶領大家研究設計出了一個簡便易行的補液公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並在整個西南地區推廣開來。

    吸入性損傷,因其發病機理複雜,涉及知識麵廣,治療十分棘手,死亡率很高,一直是燒傷病人的三大死因之一。這也是燒傷研究中的一個國際性難題。黎鼇下決心要攻克這個難題。在學校和醫院的支持下,這是一項以黎鼇為首,由全校20多個科室、上百名科研人員參與的攻關。他們取得了數萬個實驗數據,從而探明了吸入性損傷的主要禍根不是火,而是煙霧中的有害化學物質——氫氧化物、一氧化碳,這些有害物質從呼吸道進入,引發早期肺氣腫,導致病人呼吸衰竭而死。在基本弄清了吸入性損傷的病理形態、生理變化、發病規律的基礎上,以黎鼇為首的科研團隊,提出了獨特的治療原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