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鄒利鵬(1/3)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5884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14

    (1965—)

    “人物小傳”鄒利鵬,男,四川蓬安縣人,中共黨員。1988年7月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裝備部部長。多年如一日,紮根大漠戈壁從事航天特種燃料的化驗分析和管理工作,攻克了困擾航天特燃領域的兩項世界性難題,有6項成果獲得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3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獲中國首屆航天基金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願作“特燃”助箭飛

    某特“種燃”氧化劑是目前我國最常用的火箭液體推進劑之一。多年來一直存在著純度“超百”現象,這是困擾航天界的一大難題。攻克這一難題的就是鄒利鵬。

    1988年,鄒利鵬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時,曾麵臨好幾份非常理想的工作,有的是環境舒適的大都市,有的是待遇豐厚的合資企業。但他覺得青年人不應當用舒適安逸和金錢多寡的標準去擇業,而應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創業。就這樣,懷著對國防科技事業的憧憬,帶著年輕人特有的豪情壯誌,鄒利鵬主動要求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被分到“特燃”供應站當了一名普通化驗員。

    “抬頭無名山,低頭戈壁灘。夾皮溝裏搞‘特燃’,苦累不說命關天”。這是“特燃”供應站工作環境的真實描寫。剛到“特燃”供應站時,鄒利鵬發現,整個化驗室幾乎沒有什麽儀器設備,除了幾台舊天平和舊風箱,最先進的設備是70年代末國產的氣相色譜儀。唯一存有技術資料的書櫃,也隻有十幾本60年代蘇聯“老大哥”遺棄的技術資料和舊雜誌。

    麵對如此艱苦的環境和簡陋的條件,鄒利鵬心裏不禁有點發涼。但想到“特燃”是各種運載火箭的動力源,“特燃”供應站擔負著我國三大航天發射場的燃料提取、貯存和運送任務,他最終毅然決定從一件件具體事情做起,努力在“特燃”事業領域建功立業。

    安瓿球是用來存取化驗樣品的玻璃球,體積小,重量輕,壁薄如紙,吹製難度很大,在市場上很難買到。每次化驗,都是鄒利鵬他們自己吹製。從燒熔玻璃管開始,經過拉長、切斷、打結,到吹製成形,過程雖不複雜,但工藝要求卻很高。勁用小了吹不成,勁過了又容易破。為了掌握這項技術,鄒利鵬拜一名老兵為師。從火焰溫度的調整,火候的掌握,到玻璃柔軟度的體驗,他一點一滴地虛心學習,玻璃管用去一紮又一紮,手上燙起一串又一串水泡,腮幫子都吹腫了,一個月下來,他終於練就了嫻熟的安瓿球吹製技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