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節 姚誌祥(1/2)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5406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15

    (1943—)

    “人物小傳”姚誌祥,男,河北定州人,中共黨員。1976年8月入伍,青藏兵站部輸油管線團高級工程師。他入伍30年來,230多次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和可可西裏無人區,指揮和參與管線搶修、施工130多次,行程30多萬公裏。他結合本職工作編寫出版了5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52篇,攻克影響高原輸油技術和官兵生活的技術難題436個,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7400多萬元。多次被評為全軍和總後勤部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被表彰為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

    “管線醫生”的不悔選擇

    1976年初,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工程即將竣工,總後在全國征召20名技術人員到高原維護輸油管線。得知這一消息,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已在武漢3303工廠當技術骨幹的姚誌祥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到高原去!回到家,麵對年老體弱的嶽母和兩個尚在幼年的女兒,他卻怎麽也開不了口。

    一天晚上,姚誌祥對妻子說出了去高原的想法。沉默,長時間令人難熬的沉默。最終,妻子開口了:“人家都是分居的拚命往一起調,你卻反著來,到底圖什麽?”

    “菊香,那裏修了一條往西藏輸油的管線,你不知道,這條線有多重要,多麽需要有人去維護。”

    “那跟咱們有多大關係?我隻知道你對這個家有多重要。”

    “可你要知道我這個窮孩子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從小學到大學都是政府資助的,現在國家需要人,咱得知恩圖報啊!”

    “那得多久才能見上一麵?”

    “沒關係,我去上幾年就回來陪你們。”這時,姚誌祥遞給夫人一張紙,上麵寫道:“夫在長江頭,妻在長江尾;相隔千萬裏,共飲一江水;為了國和家,永遠不後悔。”

    唐菊香歎了口氣:“好吧,你的選擇不會錯。”

    從此,姚誌祥成為了一名高原管線兵。誰知這一去,竟將自己的終身托付給了雪域高原。

    格拉輸油管線綿延1080公裏,雖然迤邐恢弘,氣勢磅礴,沿途卻有900多公裏在海拔4600米以上,560多公裏是永凍層,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的“生命禁區”。

    上高原前,姚誌祥雖然作好了思想準備,但青藏線惡劣的環境,艱苦的生活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但他沒有退縮。他常說:“貪圖享受別來青藏線,怕苦怕累別當管線兵”。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77年,管線剛剛試輸油,多處泵站還沒建設,從黑河到拉薩300多公裏的管線觀測處於失控狀態。春節剛過,姚誌祥帶領25名戰士,每人一個幹糧袋、一把鐵鍬,開始了艱苦的野外巡線,這一走就是200天。200個日日夜夜,他們幾乎每天徒步跋涉。餓了,啃一口凍成冰坨的饅頭充饑;渴了,吞一把隨處可見的冰雪解渴。惡劣的氣候,加上過度疲勞,姚誌祥被擊倒在巡線路上。

    昏迷不醒的姚誌祥被戰士們背回兵站,醫生在診斷單上寫道:“體溫40℃,上呼吸道感染轉肺炎。”戰士們看了麵麵相覷,感冒——肺炎——肺水腫——死亡,這一死亡公式是由長眠於青藏高原的數百名官兵用生命寫下的。團領導在電話中讓姚誌祥趕緊下山治療,姚誌祥說:“現在正是輸油的關鍵期,這裏隻有我一名幹部,不能下。我身體好,挺得住。”休息了幾天,他又扛起鐵鍬上線了。

    1998年,雪水河泵站出現油料泄漏,姚誌祥命令其他人撤離,自己帶一名電焊工在充滿油氣的環境下實施焊接。焊條剛一點著,隻聽“轟”的一聲,一團火球把他們包圍起來。待命的消防戰士急忙用滅火器對準他們一陣噴射。火被撲滅了,二人除了眼珠,渾身雪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