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七節 王德文(1/2)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5610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26

    (1938—)

    “人物小傳”王德文,男,山西清徐縣人,中共黨員。1962年入伍。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病理學博士生導師。他是我國軍事醫學病理學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參加我國首次到最後一次核試驗,從事核武器效應、放射損傷、現代火器傷、新概念武器傷、生物電磁學及創傷修複病理研究40餘年,先後承擔和參加國家“863”、“973”、“709”等和軍隊各類指令、重點課題數十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13項。榮立二等1次、三等功3次,被評為“後勤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和“國家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主持建成了我國唯一的軍事病理學博物館。主編專著10餘部,撰寫論文300餘篇。

    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

    在侵華日軍的罪惡鐵蹄下,王德文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在顛沛流離的屈辱歲月裏,王德文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國家不強大,老百姓就要受欺辱。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資助下,王德文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北京醫學院。1962年大學畢業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參軍入伍。從此,他的生命就與祖國的軍事醫學事業緊緊聯在了一起。

    1964年4月20日,研究室主任劉雪桐教授把正在做實驗的王德文,叫到了辦公室,特地關上門,然後鄭重地對他說:“組織上決定派你去執行核武器生物效應試驗任務,這是絕密,你必須保證: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保證完成任務!”王德文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因為他知道,執行核武器生物效應試驗任務,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光榮的政治任務,所有參試人員都是經過三代審查,挑了又挑、選了又選的。核武器生物效應研究從此成為他一生事業的閃亮起點。

    1971年6月,在一次地麵核試驗後,王德文所在組率先進到距爆心最近不足100米的地方,發現布放動物的掩體已經被炸塌,放射沾染極為嚴重,輻射強度大大超出死亡臨界點,試驗動物一時難以回收。為了及時拿到第一手試驗材料,王德文決定進行人工挖掘,搶收動物。眾所周知,核爆炸後,幾秒鍾內,就會產生100多種放射性核素,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威脅著人的健康和生命。在核試驗現場,開展生物效應試驗,特別是進入爆心回收試驗動物,無疑是在與死亡的幽靈共舞。當時,在場的4名同誌都爭著搶著要挖,為了使大家少受核輻射傷害,作為車長,他大聲說:“我已經有孩子了,我留下,其他同誌後撤!”說完,他不顧生命危險,借助汽車大燈的照明,第一時間衝進離爆心最近的地方,揮動著鐵鍬,一鍬一鍬地拚命挖掘。深夜的大漠戈壁,風沙漫卷著放射性塵埃瘋狂地吹打著他,沙塵遮蔽了防護麵罩,汗水蒙濕了雙眼,可他絲毫也不放慢速度。鐵鍬用不上時,就用雙手使勁地刨。兩個小時後,他終於在同誌們的協助下,把掩埋的試驗動物全部收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腦型放射病動物模型。當天晚上,他就感到身上酸痛無力、疲憊不堪,第二天一查,白細胞總數僅為正常值的三分之一,造血功能明顯損傷。此後多年來,他的白細胞總數一直低於正常值,感冒發燒是家常便飯,時常頭昏眼花,渾身乏力。

    1973年6月,又一次最大當量的核爆後,近百隻試驗動物現場死亡,必須連夜進行解剖,才能獲得可靠數據。王德文帶領病理分隊的同誌,立即穿戴上重達十多斤的鉛圍裙和專業防護服,晝夜不停地投入到了緊張的動物解剖工作中。盛夏的戈壁灘,地表溫度高達82度,蒸烤了幾個小時的動物,肚子脹得像皮鼓,一刀下去,“噗”的一聲,腹中惡臭的腐敗物就會噴人一身,甚至躥人一臉。有的動物肺髒萎陷,王德文舍不得丟掉,他轟開上麵成群的蚊蟲,挑開惡臭難聞的腐肉,嘴對著動物氣管,用力把肺髒吹膨脹,再進行病變檢查和記錄。等解剖完所有的動物後,往往已是次日淩晨5時。有一次,完成解剖工作後的王德文極度疲勞,想抽支煙提提神,一轉身,眼前一黑,暈倒在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