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055章:溫病學派(1/2)

作者:葉晨楊靜雅字數:4536更新時間:2023-01-25 11:52:06

    中醫學中的溫病學說,遠在《黃帝內經》裏麵已有提及,《難經》以及《傷寒論》裏麵都有敘述。WwWx520xs.

    《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素問•熱論》:“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

    在《難經》裏麵提到的“濕溫、熱病、溫病”等幾個外感發熱病的名詞,被後世溫病學著作中經常引用。

    《傷寒論》總結了公元二世紀以前對外感發熱病的辨證論治經驗,同時也敘述溫病的證候,是以病初起時“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指出不可誤用汗法。這給後世溫病學說的成立,並主張用辛涼清解的治法,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公元三世紀晉代醫家王叔和的見解,認為溫病的感染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並有新感與伏邪之分。

    公元七世紀以後,對於溫病學說繼續有所發明。《諸病源候論》把溫病列有二十二候;《千金方》裏麵載有治療溫病的方藥;《外台秘要》列有溫病門,記載了溫毒、溫熱、溫毒發斑以及冬溫、冬溫發斑等。

    宋、金、元時代四大醫學家之一的劉完素,他對熱性病的認識,用藥主張寒涼,這對溫病的治療,起著先導作用,因此,他被譽為溫病派的創始人,奠定了溫病學派的基礎。

    明末醫學家吳有性寫成《溫疫論》以後,更給溫病學說的形成為一門專科學問,創造了前提。

    公元1641年,政治腐敗,清兵入侵,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流行,山東、浙江、河北等地,感染疫病者更多,當時醫家們都以傷寒法治療而不能取得效果。

    醫學家吳有性,字又可,江蘇震澤人,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說明傷寒與溫疫兩者完全不同,他說:“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在公元1642年寫成《溫疫論》,書中對溫疫的傳染病源、傳染途徑以及傳染病的免疫性,都有獨到的見解。

    吳有性認為溫疫的發生,既不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也不是由於新感和伏邪。所謂四時不正之氣、新感和伏邪的說法,原是晉代王叔和在發揮《黃帝內經》的理論上,認為“冬令嚴寒……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

    王叔和的說法一直影響著溫病的感染原因,以及溫病有新感和伏邪的病理機製。到了吳有性的《溫疫論》就不以為然,他認為乃從口鼻而入的感染了一種物質--戾氣。並說:“夫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氣即是物,物即是氣”。

    還指出戾氣是肉眼不能察見,感覺不能觸知,耳不得聞,鼻不得嗅的一種傳染病的病原體。

    公元十八世紀以後,溫病學說大大地發展起來,逐步形成了溫病學派,被推為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著名臨床醫學家葉桂公元,字天士,原籍安徽歙縣人,後遷蘇州。

    他少年時就繼承了自己父親的學術,又曾先後從師17位,虛心學習各家長處。由於他的畢生精力忙於臨床工作,因此著述不多,《溫證論治》和《臨證指南醫案》都是學生們輯錄而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