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縣委書記(1/3)

作者:淩霜傲雪字數:8190更新時間:2019-09-23 03:19:54

    第二章 縣委書記

    河西縣的現任縣委書記黃俊生就是不願意離開河西縣的一個典型。盡管他不是河西本地人,但自從參加工作以後,除了剛參加工作的那兩年在天簌市的另外一個與河西縣緊鄰的津河縣工作過兩年外,以後就一直在河西縣工作,沒有挪過地方。他從一般幹部幹到書記職務上,在河西一幹就是將近三十年時間,不僅在河西縣安家落戶,而且在事業有成。愛人一家人都是河西縣人,他自己的父母包括三個兄弟一個妹妹,也因為他的原因先後到了河西縣。因此,有幾次市委包括原來的天籟地委都準備調他離開河西到其他縣工作,這其中有好幾次他還是副縣級幹部,準備提拔到外地去任正縣級職務,但他都以家裏困難多負擔重為由,明確表示不願意離開河西而拒絕了。就是在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之初,河西縣的經濟發展受到了空前影響,經濟處於極度困難的時期,當時地委準備調他到其他地方工作,黃俊生也堅持不願意離開河西。由於當時因為河西縣各方麵條件和其他縣相比,要差一些,本人不願意離開,組織上也就沒有強行要求他離開,相反,還把他作為了能夠在困難地方工作的典型。黃俊生能夠當上縣委書記,就與他在困難時候不離開河西縣有很大的關係。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中央一係列改革和促進經濟發展政策的不斷推出,河西縣的經濟開始逐步走出低穀。黃俊生擔任縣委書記以後,在中央的大政策框架內,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河西經濟發展的大膽舉措,如鼓勵民間集資辦企業、鼓勵機關職工到企業去參與投資入股、鼓勵機關幹部下海經商辦實體、鼓勵河西縣幹部群眾對外招商引資等等。這些舉措大大地激發了河西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經濟、參與河西經濟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這些剌激經濟發展的措施,也在河西縣很快見到了成效,不僅把縣內的民間資金全部調動起來了,而還吸引了大量縣外、市外、省外甚至境外的資金來河西發展。縣內原有的企業由於有了這些資金作相應的保障,有能力增加投入、更新設備、開拓市場,也很快壯大起來。

    當然,黃俊生作為縣委書記,主導出台的這些政策措施,難免沒有會有一些和上麵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但因為黃俊生在河西縣的資曆,天簌地區以及後來的市的領導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河西縣的經濟發展起來了,天簌地區(包括後來改地為市後的市領導)還把河西的一些做法當作經驗向外地和更上級的領導介紹和匯報。

    由於企業大幅增加,效益明顯改善,特別是後來因為資源開發,引進了好幾個規模上十億乃至上百億的企業後,不僅河西的經濟總量大幅度增加,財政收入也呈幾何狀增長,僅幾年時間,河西縣的財政收入就成為天籟市僅次於天籟區的第一縣,加上後來和他關係很不一般的高揚擔任了天籟市委書記,黃俊生就更堅定了不離開河西的念頭。

    至於黃俊生與高揚的關係,河西縣幾乎沒有人知道,就是天簌市,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實際上,黃俊生與高揚之間的關係淵源,與我們已有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故事是基本上相同的(在寫這個情節時,筆者也在反複思考,這是不是完全落入了俗套。但在認真地反複思考後,認為,這種落入俗套的故事,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大政治運動中,又確確實實比較普遍存在過。試想一下,在那場全國範圍內的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中,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和“當權派”下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而這些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和“當權派”後來又成批回到城裏,要麽官複原職,要麽官升幾級,最少也保證了原來的工作或是為退休找了一個拿錢的地方。因此,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發生也是完全正常不過的事。因此之故,筆者也就沒有必要去有意規避這種常見的故事。而實際上,這種故事也是筆者親身見識過的一件事)。在那場舉世聞名、對當代中國乃至今天的中國都還有著巨大影響的政治運動中,高揚的父親因為在一次會上的發言中,講到了大躍進是盲躍進,完全脫離了實際,躍進的結果是完全給黨的領導抹了黑之類的話,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後又從省城下放到天籟地區所屬的平安縣平安公社,也就是黃俊生老家所在的公社勞動改造。高揚的父親到平安後,又被公社安排到黃俊生家所在的生產隊。也是事有巧合,由於黃俊生的父親一直是生產隊長,不僅家裏條件相對較好,而且在政治上也信得過。上麵的人想,讓高揚的父親住在黃俊生這樣根子純正、政治可靠信得過的人家裏,可以受到更好的勞動改造監督。而黃俊生父親卻是一個心地好、有遠見、善把握的人,高揚的父親住到他家後,黃俊生的父親並不像上麵的人想象的那樣,對高揚的父親嚴加看管,相反倒總是想辦法盡可能地為高揚的父親提供好的勞動、生活條件。在勞動上,作為一隊之長,總是盡可能地給高揚的父親安排輕鬆的活路;在生活上,也總是想辦法讓高揚的父親能夠吃好。加之黃俊生的父親和高揚的父親年齡都差不多,盡管兩個人在很多方麵沒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但在一起相處時還是能夠找到一些相同的話語。譬如在孩子的教育上,高揚的父親就給黃俊生的父親提出了很多極為有用的意見,並且給了黃俊生父親以很深的影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當時是極其反動的,但黃俊生的父親作為那場運動中的小小受益者,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在那種凡是知識都是反動的的背景下,卻能夠接受一個被改造者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黃俊生才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環境。而高揚的父親看到黃俊生,也就想到了自己的和黃俊生年齡差不多的兒子,因此,也經常給黃俊生一些有益的教育和引導,並且還經常教給黃俊生講一些書本上的知識。在這種環境下,黃俊生從懂事時就開始懂得讀書的重要,總是認真、刻苦地讀書,而沒有象一般的農村孩子那樣,除了做些農活外,就什麽也不知道或者什麽也不做了,整天就隻有貪玩好耍,以無知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運動中去。那場政治運動結束後,高考製度恢複的第二年,黃俊生和高揚一樣都參加了高考,並且也同時考上了大學。隻不過高揚考上的是中央財經大學,而黃俊生考上的是本省的一所財經專科學校。但這在當時的農村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為此,黃俊生的父親很是自豪,同時也不掩飾高揚父親的功勞,在別人誇獎他時,他總是除了說謝謝之外,還要說上一句話:“我這個娃娃能夠考上大學,還是多虧高老師的教誨(在當地農村,隻要見了有知識的人都是稱老師)。”也就是這句話,讓高揚的父親很是高興,也認定了黃俊生一家是知恩圖報的人,以後高揚的父親知道黃俊生在高揚工作的轄區內工作之後,叮囑高揚一定要對黃俊生多多關照。也正因為其父有這樣的叮囑,高揚到天簌工作後,才對黃俊生格外關照。這也是對於黃俊生提出的要求,隻要不是違反大的原則,高揚都會都盡可能滿足的原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