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077章 磁器口古鎮(1/2)

作者:長耳朵的兔子字數:4400更新時間:2023-07-01 11:48:22

    張依給我們推薦的這個好地方,是渝州赫赫有名的網紅打卡點:磁器口。

    磁器口是一座古鎮,位於嘉陵江畔,始建於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

    磁器口古鎮,重點在一個“古”字,迄今為止都保持著以前古老的模樣。

    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麵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數百年來都沒有變過模樣。

    “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是對磁器口繁華的最佳寫照。

    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和民間文化,各具特色。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渝州的縮影和象征。

    古鎮上有榨油、抽絲、製糖、捏麵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以及糍粑、酸辣粉、小麵等各種傳統小吃、還有不少老茶館。

    每天,茶館裏都是人頭攢動,有本地人,也有遊客,大家都在茶館裏麵,品著蓋碗茶,享受悠悠時光。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其實叫白岩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因為這裏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後削發為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岩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

    世人知情後,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岩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

    隨著工藝的不斷進步,瓷器品種增多,名氣也越來越大。

    據說最鼎盛的時候,小小的一座龍隱鎮裏,瓷器業高達70多家。

    民國時期,渝州成為陪都,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遊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的集散之地,城裏的一些大商販在磁器口開設分店收購貨物,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大宗。

    每天都有300多艘載重十噸以上的貨船進出碼頭,碼頭河壩中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各有一地,各為其市。

    這些商人漸漸為龍隱鎮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緣由是這樣更貼切、順口。

    後來,因為“瓷”字與“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我們來到磁器口的時候,並不是周末,但這裏依然是人山人海,遊客如織。

    行走在磁器口的街頭,遠離城市的喧囂,入眼處的那些明清建築,讓人有種穿越之感。

    呂小豪因為趕著回去開會,所以提前開車回去了,我和孫猴子沒什麽事,聽從張依的建議,專門來磁器口逛一逛,順便來淘個寶。

    張依說她有個大伯,是渝州收藏家協會的會長,十幾年如一日,每個周末無論刮風下雨都會來磁器口淘寶,這些年,張家大伯從磁器口淘到的好東西還真不少,據說擺了滿滿一屋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