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2/3)

作者:吾誰與歸字數:7196更新時間:2023-04-26 16:17:26

    “食國之俸,享國之尊,在兵禍橫行之際,上不能為國朝分憂,下無法束民安地方,守土牧民之責不履行,自然棄之如敝履。”

    縉紳,可不僅僅是有地的地主。他們是各級官吏、致仕官、封贈官、捐納官以及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生員。

    大明律規定:「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聞請旨,不許擅問,六品以下,聽分巡禦史,按察司並分司取問明白,議擬聞奏區處。」

    「若府州縣官犯罪,所轄上司不得擅自勾問,隻許開具所犯事由,實封奏聞。若許推問,依律議擬回奏,候委官審實方許判決。」

    縉紳犯了公罪,可以收贖;犯了私罪,得以解職、調離或降等抵罪。

    這是他們的司法特權。

    而同樣的,還有做過官的還有俸祿,即便是生員,也有朝堂發放的月鹽銀。

    不僅如此,縉紳還享有徭役優免權,即便是人死了,還可以免役三年。

    舉人以上的縉紳,還有一定的蠲免二稅的土地的特權。

    這些權利是國朝賦予他們的,國朝有難,他們卻立刻逃難。

    等到兵鋒退去,回來接著享受,哪有這樣的道理啊!

    於謙說完之後,胡濙沉默了許久,說道:“那就試試吧。”

    胡濙聽明白了,於謙支持農莊法的核心是因為縉紳們靠不住了,已經不足以作為大明的手腳,代天子牧民守土,自然要換個法子。

    李賓言作為都察院的新魁首,自然是坐直了身子,愣愣的問道:“那包攬糧差之事呢?縉紳都沒了,怎麽收糧呢?”

    所謂包攬糧差,就是春秋兩稅的時候,下鄉收稅的糧官,多數有縉紳包攬。

    這可是涉及到了官員腰包和考績的頭等大事,做到好,官員腰包鼓鼓囊囊,吃的滿嘴豬油,考績也是甲上優等,升官有望。

    做的不好,那自然是口袋空空,考績丙下劣等,前途一片黯淡。

    縉紳們包攬了糧差,士紳大戶或者有功名在身,那自然是自家的田能不交就不交,自己庇護的人家,也是能少交就少交。

    那少交的、不交的部分,咋辦呢?

    攤派啊!

    本來百姓們自己種出來的糧食,又憑白攤派了一頭爛賬,那怎麽可能願意呢?

    天下間大同小異,民風彪悍的地方,聚眾自保、嘯聚山林。縣裏的馬步捕快、青壯差役、縉紳家奴齊出,就開始用武力脅迫。

    那自然是要掏出刀子來,比劃比劃,火並幾場,見見真章,可是老百姓們哪裏鬥得過縉紳們?

    死傷些人,最後還是被強收。

    勉強收上來的依舊不夠,那就繼續攤派下去。

    包攬糧差這事,油水有多大?大約就是縉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賬。

    七成還是人家的!

    各縣戶房書辦吏目和豪強們分肥,最主要的是給知縣事和知府們留下一大份。

    經過了知府知縣事、縉紳、糧差、戶房書辦層層剝盤,到了太倉,又有幾何呢?

    這裏麵還有個漕運漕工百萬所係之事,一路上有人偷、有人搶、還得有人送。

    那送到京師一石米,到底需要在地方收多少米呢?

    李賓言也是進士及第之後,一步步爬上來的,他在奉天殿失語,說什麽亡國之策,是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才會這麽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