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三十一章 以泰安宮為準的標準時(1/4)

作者:吾誰與歸字數:9248更新時間:2023-04-26 16:19:25

    喜歡偷,這不是南衙僭朝或者瓦剌的專有。

    喜歡偷大明的各種東西的人海了去了。

    在西漢時期,落下閎就造過圓儀,東漢賈逵在圓儀上加了黃道環,改稱為黃道銅儀。

    東晉時孔挺製造了由六合儀和四遊儀構成的兩重銅渾儀,以後又逐步增加了三辰儀。

    唐代李淳風所造渾儀已有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三重。

    北宋的沈括對此作了簡化,將三辰儀中的白道環去掉,改稱渾儀。

    元朝時候,郭守敬郭老神仙,喜歡跑到大洋、大漠裏觀星,就將渾儀再次簡化為了簡儀。

    這種簡化,並非簡化功能,而是將其形製簡單化,方便四處帶著跑,分為了赤道經緯儀和立運儀(即地平經緯儀)。

    正統二年二月,北京欽天監監正皇甫仲和等上奏,南京的觀星台設有渾天儀、渾儀、簡儀、圭表等儀器,而北京在朝陽門外城樓上觀測天象,卻沒有儀象。

    皇甫仲和要求派本監官一人前往南京,監督工匠先用木如是造之,運到北京後再用銅鑄造,將郭守敬的二十多種天文儀器盡數複製到了北京觀象台。

    北京觀象台,位於北衙貢院對麵的明時坊,也是欽天監的衙門所在。

    正統四年正式落成,占地四百餘畝。

    這座渾天儀被朝鮮使者用一樣的仿造方法,複刻到了朝鮮。

    就是用木頭製作一比一模型之後,回到朝鮮用銅鑄造。

    後來渾天儀的曆史,被韓國偷了去。

    韓國在韓幣萬元紙幣上,把渾天儀印上,並且說渾天儀是他們發明創造。

    時隔將近六百年,大明都沒躲過韓國的偷。

    偷,就是硬偷。

    朱祁鈺看著手中送來的圖紙,看了許久。

    “送於吳敬,讓他看看有沒有用。”朱祁鈺拿著兀魯伯的天文表、六分儀圖紙,這些文書中,還有很多數學論述,讓吳敬先看看。

    興安領命,將文書交給了小黃門。

    好人兀魯伯其實當上帖木兒國王也就兩年時間,就被他兒子給殺了。

    現在卜賽因是兀魯伯的侄子,兀魯伯把自己的兵權悉數交給了兒子掌管,自己始終沒有停下研究天文學。

    正統十四年,兀魯伯提前了四百年的時光,精確的測定了地軸傾斜角度,以此推算出了歲差。

    元時郭守敬,為什麽會被叫做神仙?因為他製作的授時曆,其實就是大明的大統曆。

    授時曆一直用了三百多年,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徐光啟等人修改。

    正統十三年的時候,日食整整推遲了一天的時間,授時曆已經不再精準了。

    兀魯伯的六分儀,建十丈高的目的,不是為了窮盡民力,大興土木,他是為了精準,朱祁鈺即便是遠隔萬裏,也感受到了兀魯伯對天文和數學的熱愛。

    一旦欽天監可以確定七十七年二分點移動一度是更加精準的歲差,那麽就可以證明,兀魯伯的地軸傾斜的角度六十六度是正確的。

    那麽地球是個球,並且是個傾斜的球,也就可以證明了。

    郭守敬通過計算其實已經確定了地球是個球,兀魯伯補足了傾斜角度給地球是個球增加了更多的證據。

    這樣一來,李賓言想去天邊看看,看看能不能繞回來,就不是問題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