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百四十四章 匠城存在的意義(1/4)

作者:吾誰與歸字數:9096更新時間:2023-04-26 16:21:27

    朱祁鈺看著滕昭笑著說道:“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何意?”

    “芸芸眾生以類同而聚集在一起,所以天下萬物以群區分,那麽分群,必然產生競爭,便有了吉凶。”

    “得利,群者吉;失利,群者凶。”

    “何為群?便是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領土、朝廷、曆史和共同認知的群體,就是群。”

    在朱祁鈺的理解裏,群,是經過了長期曆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

    缺少認同則不為群。

    那麽理清楚了這個群的具體定義之後,就可以回答滕昭的問題了。

    蠻人和大明是一個群嗎?

    顯而易見,並非一個群,則談不上大明對他們的私權的侵犯了。

    於謙說海外棄民,那也是大明的海外棄民,就是基於群的清晰認知。

    大明這個群的共同體裏,在地域、文化、種族等等上麵,都是有著清晰的界定,但並非一成不變,是同樣存在著動態的變化。

    比如琉球三府,在景泰四年開始郡縣琉球之後,就在地域、文化、種族、政治等等多個方麵,將琉球納入了大明共同體中。

    比如交趾十五府,在永樂六年加入了大明這個群,宣德三年,又宣布退群,而朱祁鈺又要郡縣安南,就是讓他加群。

    滕昭認真的理解了陛下對群的解釋,心中的疑慮,就如同撥開雲霧見天日,瞬間豁然開朗,之前那些想不明白的事兒,徹底想清楚了,對公私二字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層。

    對別的群而言是有益的,對本群而言則是有害的,這是要公權介入的。

    這一點是渠家三兄弟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踐行了對本群有害的結果。

    “這條路是通向哪裏的?”朱祁鈺站在造船廠,看著向東綿延的道路,略有些疑惑的問道。

    滕昭俯首說道:“回稟陛下,這條路向東,至海坦山萬安所(平潭縣),與雞籠島隔海向外,隻有二百裏。”

    “海坦山的正對雞籠島的竹塹(今新竹),竹塹至中福山(今桃園),有一百二十裏的,上島適當之地。”

    “上島適當之地?”朱祁鈺一愣,大明對雞籠島的開發一直以勘探為主,具體的堪輿圖,陳鎰一直在想兵部遞交勘測圖。

    陳鎰拿出了一張長軸畫卷打開說道:“陛下請看,竹塹至中福山,是整個雞籠島麵西最適合上島的地段,此段信風較強,近島水深不到三丈,退潮時露玉石及砂底質,退五丈有餘,利於上島。”

    陳鎰拿出了一幅圖,名叫《雞籠兵備要地誌圖》,這圖上用朱紅表明了哪裏適合登島,用黑色標準了哪裏不適合登島。

    雞籠島的西側是大部分的平原,但是適合上島的地方,隻有竹塹至中福山段這一百二十裏範圍,其餘的太過狹小,並不利於大規模軍隊的展開。

    在雞籠島南側還有一段大約不到百裏的上島適當地,圍繞在虎頭山(今高雄)一帶,而在雞籠島的東南方向,大部分都適合登島作戰,而東北方向,因為丘陵山脈阻撓,並不適合登島作戰。

    在這幅圖中,還標注了漲潮退潮差、水道、陸道、良港、良田、徒涉、雨期、汛期、信風等等消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