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04章 論政(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516更新時間:2023-05-02 10:36:36

    “汝之意,某亦知矣……”蔡邕說了一半,然後搖了搖頭,長歎道,“儒生爭權……乃求一活路爾……”

    其實蔡邕說的也沒有錯,在漢初的時候,在儒家剛剛在思想、文化和教育領域上得到了獨尊獨享的盛譽和壟斷權力的時候,由於儒家極為害怕這種在人們思想領域中的獨斷權力會迅速丟失,以及害怕再出現一個類似當年誅殺他們“暴秦”這樣的法家政權卷土重來,所以儒生儒者們對法家思想的攻擊就相當猛烈,甚至不惜將這種爭鬥,覆蓋到其他的學派當中……

    後世那些動不動就叫囂著要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想必在漢代這個時候及其符合儒生的觀念。

    “如此便可以筆墨殺人?”斐潛說道,“此種伎倆,亦為孔子所授?”孔子是沒有動筆墨的,他最多隻是動動嘴,而用筆墨殺人,則是後續的儒生衍生發展出來的。

    蔡邕是比較傾向於古文經學的人,所以斐潛也就直言不諱了。和今文經學那種動不動就糅合各種道、法、陰陽等等學派為己用的拿來主義者不同,蔡邕更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傳承和發展。

    就像是董仲舒,三次應對武帝的策問,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儒學進行發揮,把儒學改造成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神學理論體係,其中就已經是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的成分,然後便成就他的一家之言。這種側重於義理論證的治學目標和治學方法,實際上開創了今文經學派的治學風格和治學態度,儒教也變得越發的神秘化和宗教化。

    這一點,恰恰也是蔡邕看不慣的。

    蔡邕可以容許今文經學的發展,他也不反對今文經學的一些詮釋,但是動不動就以心論之,隨便扯一個句子便說其中含有孔子的微言大義,然後一個字一個字的窮究下去,這樣的治學態度,讓蔡邕很不以為然。

    所以當斐潛說當下儒生喜好用筆墨殺人的時候,蔡邕也是無言以對。

    儒生幹這個事情的人,不在少數。

    最著名的莫過於司馬遷,其在《史記》之中大罵商鞅是“其天資刻薄人也……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不僅如此,對於秦始皇也是不遺餘力的抹黑,直接把秦始皇辱罵成了不是人的禽獸畜牲惡魔和暴君,“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司馬遷如此,其他的儒家信徒們對包括當年給與他們教育文化專控大權的漢武帝劉徹一樣是嗤之以鼻,多加侮辱,常以“秦皇漢武”並列加以羞辱醜化,無非是因為漢武帝雖然給了這些儒生教育文化政策的製定權,卻根本沒有給他們政治幹預能力,所以一樣是懷恨在心而已。

    “……如此,儒之人,汝將如何處之?”蔡邕說道。

    “回溯本源而已。儒盛於授,便長於授。天下學問如同浩瀚星海,無有窮盡,舍無窮之學問,求過眼之榮華,非儒也。”斐潛拱拱手說道,“若儒至此,便是千秋萬代,永繼無憂!”

    不管是哪朝那代,對於純學術的知識分子,永遠都是及其敬重的,隻要他不參與政治的角逐,那麽就恨不得將其高高捧起,作為天下的標杆。不管是帝王或是權貴,殺一百個一千個政治的競爭者都不會有人說什麽,但隻要是動手殺了一個純粹研究農桑的學者,那麽立刻就會眾叛親離,就連最親近的人都會視其為短視無能之輩,不值得再投資在他身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