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59章 走那一條道路(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378更新時間:2023-05-02 10:36:56

    “漢中之地,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春秋戰國之時,秦所以能勝楚,蓋因獲漢中也,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便有地利,可謂財富土沃,四麵險固……”李儒縮在皮袍之內,在馬背上伸出一隻骨瘦如柴的手臂,一邊向南麵山巒指點著,一邊緩緩的說道。

    李儒一改原先穿的寬袍大袖,而是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皮袍,就連消瘦的臉龐,也藏到了皮袍頭罩之下,或許隻有這樣,才能讓李儒顯得消瘦無比的身軀,可以抵禦行軍當中夜間的苦寒。

    “漢中與關中相通之道有三,嗯,其實有四……”李儒指點著江山,如數家珍,“昔日淮陰侯暗度陳倉之道,因地龍翻身,山川騰移,漢水枯幹,垮塌失修,不堪用矣,故而現存者三,一曰褒斜道,二曰儻駱道,三曰子午道也……”

    哦?

    陳倉道是因為地龍翻身所以才不能用的?

    斐潛挑了挑眉毛,說道:“某原以為陳倉之道,乃兵事頹廢,蠹吏貪腐所致,聽文優所言,竟是地龍之過?”

    李儒在皮袍內沙啞的笑了笑,說道:“兵事頹廢,蠹吏貪腐也是有的,然畢竟乃兵家要道,沿途百年間亦是多建關隘要塞,若不是因地龍之故,漢水斷流,棧道斷毀,實不堪複,如此要道豈能輕易言棄?”

    斐潛點點頭,這個才算是正經的理由。怪不得三國後期陳倉道就變成了幌子,諸葛亮幾次走的都是祁山,雖然有戰略上麵的考量,但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也就成為了千古絕唱,竟然是因為大自然的山川變化……

    就像是上古九澤,即菏澤、孟瀦澤、大陸澤、雷夏澤、大野澤、彭蠡澤、雲夢澤、震澤、溁澤,到了後世也沒有剩下幾個來一樣。

    因此這就是諸葛亮的無奈了。

    畢竟在荊襄之地,在地圖製作技術原始且落後的漢代,諸葛亮沒有入川之前,基本上也不可能對於漢中乃至四川的地勢有什麽比較深刻的認知,隆中對麽,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從蜀中北攻關中,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兵卒和將領,而是糧草轉運。

    諸葛的北伐大略當中,明顯沒有針對於這個事情做好充足的預案,前幾次基本上都是僵持不下斷糧,而最後一次,做了木牛流馬,囤積了大量糧草在斜穀,結果在五丈原又那啥了……

    韓信的時代,漢水流過整個漢中地區,河道寬,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因此在漢初之時,水路運輸比旱路運輸要快捷很多,有了漢水作為保障,韓信運兵運糧的效率很高,保證了部隊的機動性和後勤補給的充足。

    但是後來,漢中發生了一次地震,這次地震的後果是漢水斷流,變成了不同流向的兩條河流,不再貫通漢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經沒有辦法通行,水路運輸徹底沒指望了。

    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在三國時期,蜀漢的軍隊的調動和後勤補給隻能走旱路,效率反而低於四百年前,這個恐怕也是諸葛亮屢次進軍,都被魏軍給堵在關隘道口,相持而敗落的最大的原因吧……

    “嗯,子午穀如何?”想到諸葛亮,就想到魏延,而想到魏延,就自然想起哪一條千古懸疑的策略,子午穀奇襲,因此斐潛忍不住問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