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238章 兵臨城下的小推測(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430更新時間:2023-05-02 10:37:33

    唯獨內廷官職不常換,一旦更換就意味著政治上的血雨腥風。

    漢初,丞相加上三公九卿,權利過大,導致很多時候皇帝束手束腳的,因此在漢武帝上台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幹掉丞相,接下來自然是接著幹掉三公九卿,讓三公九卿漸漸的淪為榮譽職位。

    武帝雄才大略,需要詔令決策迅速上傳下達,但由於公卿權力過大,武帝受到了很大掣肘,皇權無法如臂指使,於是他開始重用內廷中朝官。三公漸漸的被剝奪實權,尚書成為出納王命的顯要官職,在尚書台設立有尚書令、尚書仆射和六曹尚書,時稱“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三公九卿之中,有沒有加上一個領尚書事的官職,就成為了重要的分水嶺,沒有的,便是嗬嗬笑的木雕像,需要的時候擺放上去,出事的時候撤下來頂雷,有這個尚書事的,就算是撤了三公之位,依舊是朝中重臣。

    同時,為了避免內廷尚書詩中等人聯合三公九卿,出現將皇帝架空的情況出現,武帝便往尚書台當中摻沙子,一般都會任命外戚擔任大將軍或是大司馬,兼錄尚書事,避免外廷官對於尚書台的完全掌控,畢竟外戚和皇帝多少算是一家人。

    皇帝一般與尚書、加官的朝臣商議大計,而公卿大臣卻不能參予,所以從武帝開始,中朝官對朝政有更大的決策權,很多政事都是中朝官議定後由皇帝下詔執行。

    而因此導致了中朝內廷官職權重過大,同樣對皇權形成威脅的時候,武帝後期又啟用了禁中官,也就是宦官介入政務來平衡政治。

    禁中是指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內朝官也多是宦官。武帝晚期時,考慮到尚書隻能在宮中殿閣奏事,不能到禁中傳達政務,於是任命宦官為中書謁者令,負責傳遞詔令奏章,從此中書令開始牽製尚書令。

    到了光武帝時,宮禁區別更為嚴格,士人不能隨便出入禁中。禁中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設在禁中的侍中寺、東寺和西寺負責,原本還算是三方製約,結果在孝章皇帝的時候,侍中郭舉與後宮私通,拔刀驚嚇了皇帝,導致侍中寺被外遷,禁中徹底的成了宦官勢力的天下。

    當年武帝為了爭奪相權,牽製外廷,大力重用中朝官。等到了光武皇帝之後,為了防止中朝勢大,重用內朝官掣肘,於是乎皇權越發的膨脹和擴大,導致到了當代,宦官為禍,其實就是因為代表皇權的禁中官太強,導致權利缺少有效製衡,社稷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敗亡。

    何進身亡,雒陽宮禁之中的那一場大火,實際上就是外廷官和中朝官聯手,將尾大不掉的禁中宦官殺滅了,一直到了現在,朝堂當中便斷絕了禁中宦官的身影。

    如今漢帝年幼,外廷官和各地郡守勢力龐大,正是急切需要外戚來進行平衡的時機,因此如果征西將軍斐潛借這個機會貼近漢帝,成為下一個大司馬統領中朝內廷,權柄天下,也是指日可待啊!

    奈何錯失此機,足令人扼腕長歎!

    不僅如此,征西將軍還將大將軍一職給了袁紹!

    雖然說這其中多少也有挑撥山東士族之意,但是用一個大將軍尊位來行此計策,未免也有些太過可惜了,看看現在袁紹隻領銜卻不做事,就可以知道這個計策已經無用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