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446章技術和累積(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310更新時間:2023-05-02 10:46:15

    青銅炮還在試驗和改進,但是效果麽……

    在最初的青銅炮的版本當中,出現了許多問題,要不是斐潛持續的鼓勵和指引,說不得早早就廢棄了研究,或者像是木柄手榴彈一樣,拐到什麽木質滑膛炮的稀奇古怪的路線上去了,畢竟後世之中也有用樹木做的土炮,比青銅炮可是便宜輕便多了。

    在北曲軍事工房靶場裏麵展現的青銅炮,實在是太短,裝藥量也不好控製,少了射程短,多了對於炮體形成壓力,開不了幾次就會報廢,並且火炮也沒有準星,隻是大概的一個射擊方向,並且最開始鑄造的時候沒有把握好青銅的成分比例,導致火炮在火藥高溫高壓之下產生了變形……

    至於像是青銅炮的炮膛外口寬,內部小,比例不協調,不能有效的引燃黑火藥,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藥氣體,炮膛內部也無法做到合格的圓形,炮膛內沒有鏜光……

    還有像是炮彈尺寸乃至形狀隨心所欲,大小不一,而且縫隙過大,氣密性不好……

    青銅炮起初沒有炮耳,而且有頭重腳輕的毛病,如果裝藥太過密實,就會在開炮的時候顛倒自行炸裂……

    技術的進步,便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然後從失敗當中爬起來,總結再總結出來的,當然在這個環節當中,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工匠試驗的記錄。沒有斐潛在早期提出的工匠試驗的記錄,就不可能有當下比較完善的工匠體係,也不可能支撐起青銅炮的研製。

    其實在曆史上,在明朝的時候,傳入的一些所謂紅夷大炮,從本質上說和明軍製造裝備的各種傳統火炮並無兩樣,都是滑膛前裝炮,使用的也同樣是黑火藥和實心炮彈。

    但是受惠於西方當時比較標準的製造工藝,以及對於某些事項的細節要求,不是、、等等的模糊量化,使得西方的火炮從設計到實用,都比明朝自己研製的要更好。比如當時的紅夷大炮,炮身管壁較厚,火炮倍徑大,炮身也是從前至後漸粗,還帶有些炮錮加固炮身,因此在射程、殺傷力和安全性方麵都有優勢。

    同時這些紅夷大炮上基本上都有準星和照門,炮身上鑄有炮耳,便於架設在炮車上,調整射擊角度和移動方便。

    作為穿越者,得益於幼年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曆史博物展覽,還有一些影視的印象補充,斐潛對於所需要的製造的青銅滑膛炮,多少有一些大體上的構想,也是按照類似於後世的紅夷大炮的形體來仿製的,隻不過可能在材質或是細微結構上會有一些差別。

    斐潛並不清楚他現在所製造的青銅炮,應該歸納為幾磅的炮,反正當下也根本就沒有所謂幾磅炮的概念,隻是大體上知道眼下青銅炮的射程應該是在千步左右,遠遠超出了一般弓箭的射程數倍。

    青銅炮,這種帶火字旁的,不愧是未來的戰場之神,即便是當下這種粗淺的形態,射擊精度和射擊距離也都遠遠的超出了投石車。

    最重要的是青銅炮可以用來直接轟門!

    這一點,是投石車所無法比擬的。

    雖然說青銅炮的準頭其實也非常差,遠距離射擊的殺傷效果並不比投石車要好多少,但是青銅炮比投石車更好用的在於,可以利用炮架抵近到了百步之內去轟城門!

    在比較近的距離上,基本上還是能保證命中的。

    投石機就不成了,別說投石車的結構使得其能不能投擲近處的目標,即便是可以,也未必能夠命中。

    也正是這明顯的優勢,才使得斐潛推動研製青銅炮,沒有人背後嘀咕說驃騎將軍昏頭了,拿青銅不去鑄造錢幣,而是在敗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