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463章阿爹不得歸(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716更新時間:2023-05-02 14:09:01

    第一步,建議劉邦把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送他以厚禮。冒頓知道漢帝皇既送來女兒又送來厚禮,必定愛慕而把大公主立為正妻,生下的兒子也必定會被立太子。

    第二步,建議劉邦經常派人拿漢朝多餘的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去匈奴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人用禮節去開導教育冒頓以及太子。

    穀朕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冒頓在位時,他是漢朝的女婿;冒頓死了,漢朝外孫就將成為匈奴的君主。外孫是不可能與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如此,漢朝不出一兵一卒,便可使匈奴逐漸臣服。

    聽起來似乎很美,但是就和劉敬後來獻的割六國韭菜的策略一樣,都是屬於狗皮膏藥一時光亮的策略。

    首先,任何人也不能保證送給匈奴的公主將來就一定能生兒子?如果公主隻生女兒,或幹脆啥都不生,那麽這和親政策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次,劉敬沒能認識到,國與國的交往所遵循的是利益至上原則。所謂溝壑難填,人的欲望隻會越來越大,永遠無法滿足。所以,漢朝給匈奴人輸送的財物越多,越有可能激發匈奴人的貪欲,越想得寸進尺。

    再次,劉敬過份誇大禮教作用,而忽略了周圍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力。他認為,隻要漢朝經常派些能言善辯的人去匈奴施教,就能教化匈奴,就能讓外孫不敢與外祖父分庭抗禮。其實,曆朝曆代的曆史證明,為了權勢和利益,即便是親父子、親兄弟也可能自相殘殺,何況是一個長期生活在異域的外孫?

    大棒和胡蘿卜,才是被證實有效的方式。

    和親不在其中,但是對於和親政策的作用,後世的磚家曆來說法不一,爭議不斷。

    有人認為,和親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關係的一種有效辦法,它讓民族之間的矛盾得以和解,增進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了解,也有人則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

    還有的人持中庸之道,認為對和親既不能全麵肯定也不應全麵否定。

    但是就漢代的和親來說,基本沒有什麽鳥用。

    雖說到了漢武帝之後,就禁止了和親政策,但是麽,在封建王朝的曆史之中,自漢朝出現正式和親政策之後,無論是隋、唐還是宋、元、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與外族和親的記錄——除了明朝。

    明朝是一個奇異的朝代,也是一個錚錚鐵骨的朝代。

    終明之一朝,沒有和親、賠款、割地、納貢的記錄。

    然後清朝麽,是和親最多的朝代。穿清的女性要小心,不僅是要天天穿小鞋,說不得還隨時被送出去配野人……

    而現在大漢當下麽,賈詡要求羌族必須提供貴女。

    畢竟民族大融合麽,怎麽能光漢人之女往外跑呢?喵喵尒説

    於是乎,婭咪的小命就被保存下來了,連帶著她那一匹小紅馬。

    西羌之人對於這一件事情非常重視,不僅是向賈詡表示婭咪是十足的,有著最優良的血統,並且還特意為了婭咪準備了類似於漢人的金印,備齊了車輛和嫁妝,在太興六年的夏天,將其一路護送到了隴西。

    在隴西武威,羌人和漢人交接,並且從隴西開始,就算是正式的進入了漢地之中。

    在武威城下,婭咪默默的看著羌人頭目跪倒在漢人武威都尉的麵前,聽他宣讀漢人的號令,然後領取漢人的回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