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22章 差不多了哈(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1002更新時間:2023-05-02 15:41:28

    華夏民間的,都被正統的史官稱之為野史,根本不帶正眼看的,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在西方因為王國經常變換不定,所以這些所謂的曆史大多數都是有教會裏麵的人記載,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早期大多數的曆史都是民間的野史……

    有一種說法,聖經其實就是中世紀前的民間版本曆史書,但是古蘭經裏麵都說寫聖經的那群該死的背神者是篡改了神的語言,然後捧著聖經裏麵的人又說那些白帽子的家夥一會兒說他們的神用兩天創造世界,一會兒又說是用了四天,還有的說用了六個月,就連這個都扯不清楚,那還說個毛啊……

    那個曆史是真實的?

    那個說法才是正確的?

    和自己所學所了解的一切相符就是正確的?

    和自己舊有的習慣不符合,不適應的就是錯誤的?

    若真是這樣,那和古代的那些愚鈍酸儒有什麽區別?

    世界很大,斐潛打算自己親自去看看,就算是自己看不了,也可以將這些東西傳播下去,讓後代的人去看,去了解。斐潛覺得,這個或許才是他來到漢代真正的意義,而不是搶了多少女人或者是占了多少地。

    當然,斐潛覺得現在最為重要的,便還是先要改變人的思維,漢代士族的思維,引導他們抬起投來,從盯著腳下,變成向外望去……

    不過這條路,相對較難。

    就像是曾經有人說過,其實世界上的事情莫過於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當一個人的思想形成了某種結構,習慣了某種邏輯之後,不管是外界怎樣的刺激,都會導致這個人下意識的采用原有的結構和邏輯去解析這些事情,如果是不符合這個結構和邏輯的,便會被其否決,甚至連稍微去研討和查詢一下都不願意,隻想著全數否決。

    因為這樣可以省事情。

    不過整體來說,徐庶和龐統的表現讓斐潛覺得還是很不錯,至少並沒有需要斐潛用多大的氣力去說明其實華夏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需要表示為何這個世界輪廓是這般的模樣……

    而這些問題,都是斐潛隻能用“差不多”,“大概吧”的詞語來掩飾和搪塞的東西。

    徐庶是真的在認真的考慮著斐潛的話語,沒有所謂陽奉陰違的跡象,就連說起來和左馮翊關係並不大的龐統,都是在認真的討論和研究當下斐潛做出的這些行政舉措。

    “天下之大,足以容納十倍漢民,故而無需在當前之地上你爭我奪,糾纏不休……同樣一份兵力,或許在華夏,隻能取得一城一縣,然而在外域,則可獲得十倍之地!”斐潛點了點西域之地,說道,“大宛號稱六萬勝兵,然後呢,被貳師殺得丟盔卸甲,幾近亡國……而貳師之兵兵卒,原為何人,想必二位也是知曉……”

    “凡漢地之內,皆行漢律,藩王推恩,大夫軍爵,欲獲田地,除開疆辟土之外別無賞賜!”斐潛輕輕敲擊著桌案,說道,“長此以往,或是你我,或是你我子孫,必然可在東海觀濤,可在西域策馬,可在南疆而渡,可在北漠而牧!”

    隻有內外的政策待遇差,才能刺激到這個已經在華夏子弟有些捆手捆腳的士族子弟向外發展,自然也就對於大漢帝國來說更為有利。

    “故而,關中之地,左馮翊之內,也許同樣推行並北田賦,三代軍功爵等政令,不容有失……元直,此事不易,可願為之?”

    斐潛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天下土地多的是,此處沒有便可以在別處獲得,在中原霸占土地不僅會受到皇權的製裁,而且還要受到斐潛這樣類似推恩令一樣的三代軍功爵的製約,但是在漢代疆域之外的土地卻沒有這麽多的限製。

    當然,向外就意味著直接麵對風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