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十五章 下鄉的難題(1/2)

作者:終南野道字數:5044更新時間:2023-06-04 15:51:01

    既然說起了吉春,那就不得不提到其下轄的同樂區。不是因為同樂區富裕,而是由於同樂區的貧窮,以及它頗為傳奇的來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其後革命浪潮宛如烈火燎原之勢漫延,居住在遠東地區的沙俄百姓自是受到了影響。

    在這些人中,像是資本家、大地主這些權貴階層,紛紛流亡國外,而像小地主、作坊主,以及對革命政府不信任的富農中農等人,他們沒有門路出國,又不願留在國內,那怎麽辦呢?

    於是,他們就將目光投向了彼時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南方鄰居,華夏。

    隨著這些沙俄移民的不斷遷徙而來,東北各地出現了許多俄人聚集地,而吉春城外的僑民區,便是同樂區最早的雛形。

    後來,由於災荒戰亂,從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湧來了大批流民,他們在城裏不可能有安家之地,目光便也紛紛鎖定了郊外僑民區附近。

    因為都是身無分文的貧窮百姓,當然沒錢修建好一點的房子,再加上有些人還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重回原籍,所以大夥便就地取材、挖土脫坯,蓋起了一片片泥牆草頂的臨時之家。

    短短幾年中,這裏慢慢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和街道,與僑民區隔著鐵道相鄰。

    再往後,這片土地又先後經曆了小鬼子入侵,蘇軍出兵東北,以及抗聯部隊的接管,直到新華夏成立,才成為了正式的行政管理區,同樂區。

    而當年那些狹小的土坯路,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名字,還都是很陽光、很傳統的名字,如光仁街、光義街、光禮街等等,這便是光字片的由來。

    插句題外話,那些街道的名字具體是誰取的已不可考,而且若是認真細究起來,這些所謂的光字打頭的街道,也就比鄉間泥土小道強一點,但其中卻蘊含著光字片居民對美好明天的向往。

    言歸正傳,且說新政府成立後,光字片的人家,從此便算有了門牌號,每條小街的兩端都豎起了圓木電線杆,三米高處有燈泡懸於其上。

    每條街上也都有了一處公廁,有的在街頭,有的在街尾,這當然是造福大家的好事,但對於緊挨著公廁居住的家庭來說,著實不怎麽友好。

    為了防止異味傳入,這些人家長年累月都必須關著門窗,隻有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才可以稍微透透氣。

    就像此時明明已近春節,外麵的氣溫甚至不低於零下二十度,但地處光義街街頭的周家,就一反常態的敞開著大門。

    在靠裏的屋子中,周家五口人圍坐在爐子旁,每個人都是愁眉不展。因為就在片刻之前,他們接到了街道辦的通知,家中隻能留下一個子女,剩下的兩人必須下鄉。

    大哥周秉義已有了去處,準備隻身前往建設兵團報道,如此一來,下鄉的事隻能落在,二妹周蓉和三弟周秉昆的身上。

    雖然老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但周家的情況卻正好相反。

    由於老大周秉義和二妹周蓉自小就品學兼優,再加上周蓉又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這就導致父母對二人更加偏愛一些。

    所以,在麵臨誰走誰留的抉擇時,父親周誌剛毫不猶豫的選了小兒子周秉昆下鄉。

    看到母親李素華萬般不舍的樣子,周秉義提議道:“媽,你要是不放心秉昆的話,就讓他跟我去兵團得了,到了那裏還有工資拿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