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兩百六十七章 俠客行(下)(1/4)

作者:烽火戲諸侯字數:10216更新時間:2023-08-20 12:18:02

    北涼道的陵州,是當之無愧的塞外江南,富饒之餘,也有幾分西北罕見的書卷氣,所以陵州前些年麵對涼幽兩州,都有些自傲,駐軍戰力遠遠不如你們驍勇彪悍,可咱們這兒讀書人多啊。隻可惜隨著幽州出了個叫陳望的年輕士子後,陵州士林便有些病懨懨了,雖說孫寅算是前兩天從陵州這邊走出去的讀書人,官位最高的時候也做到了京城國子監右祭酒,可是比起位列中樞的陳少保,那顯然還是差了一大截的。隻不過這種紛爭,吵不到浣紗郡黃花縣這樣的小地方,黃花縣是下縣,地處陵州最西邊,黃花窮是出了名的,又因為在陵州,顯得黃花縣更窮,黃花縣的縣令每次前往州城遇見品秩相當的同僚,那都是煎熬。不過這兒窮歸窮,比起幽州的不喜詩書好刀槍,黃花縣境內大大小小數十個村子,除了官府義學,幾乎村村有私塾,富裕些的村落家族,甚至還有宗塾坐館,所以這邊稚童們的讀書聲,不比陵州其它地方少。

    李賢在李家村是學問最大的讀書人,是進過離陽京城的舉人老爺,不過據說是落榜了,千裏迢迢去,又千裏迢迢回,照理說考中了舉人,去浣紗郡城官衙那邊謀項差事也不難,可惜又不湊巧,中原那邊士子湧入陵州,有人把他的教諭位置給擠占了,李賢本就是家境貧寒的人物,打點不了門路,不知是否心有憤懣的緣故,就幹脆回了家鄉村子辦起了私塾,有七八個本村蒙童就學,勉強糊口,若說攢下銀錢購置書籍那是不用奢望了,何況李賢還主動招了幾個外姓兒童進入私塾,別說聘金束修,還要管他們一天兩頓的吃喝,如此一來,附近村子好些適齡的良家女子,原本心儀李賢,也在爹娘的敲打之下退縮了。

    今日李賢拎著一小壺酒去往鄰村,村落間並無官道,隻有一條丈餘寬的泥沙小路,那些鄉民村婦遇見了李賢都會恭敬喊一聲李先生,李賢也都會笑著應下,會閑聊幾句。李賢到了一棟溪畔茅舍前,圍了一圈籬笆柵欄,一隻老母雞帶著群小雞崽在覓食,點點啄啄。李賢剛推開柴扉的時候,看到遠處走一個熟悉身影,會心一笑,就站在門口等著。那老人傴僂慢行,但是精神矍鑠,手中除了拎了壇泥封黃酒,還有些油紙包裹的吃食。老人跟李賢一樣,都是村子私塾的教書先生,不過比起李賢,已經教書識字二十來年,在周邊土生土長的村莊那些老人們,都有板有眼說這位姓劉的家夥,外來戶,祖籍是中原那邊的,祖上顯貴著呢,剛到這邊的時候,大手大腳得很,那會兒氣派也足,隻是這麽多年下來,約莫是再殷實的家底也花光了,也或許是真的年紀大了,腰杆直不起來嘍。

    相比同鄉村民,李賢要知道更多東西,劉先生是春秋遺民,這一點毋庸置疑,洪嘉北奔的時候路過北涼,本該繼續往北,跟隨那些中原世族進入北莽南朝,不過等到劉先生走到北涼的時候,家族七零八落,病死的病死,走失的走失,發瘋的發瘋,結果好像就隻剩下劉先生一人,投水沒死成還是怎麽回事,就渾渾噩噩活了下來,真相如何,李賢也不清楚,劉先生也不樂意說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總之就在北涼紮了根,辦了私塾,因為性情古怪,刻板苛刻,加上又神神叨叨,私塾境況一直冷清,若非會些土郎中也摸不著脈絡的古怪醫術,恐怕這個老頭早就餓死了。

    至於兩人拎酒探望的人,也是個在黃花縣籍籍無名的教書匠,李賢的啟蒙三百千正是那個老人傳授的,李賢此生第一次磕頭,就是向儒家張聖人的牌位和作為先生的老人磕頭,如今想來,這位先生的學識,當真不高也不深,比起深藏不露的劉先生肯定就沒法比,隻不過在已經功名在身的李賢看來,先生就是先生,不會像稱呼眼前這位劉先生那般加上一個姓氏。鄉裏鄉親對這個本村出身的窮苦私塾先生,便沒有信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李賢這麽多敬意,喜歡喊王老禿這個綽號,順帶著一些個頑劣的孩童,在相鄰田間勞作的時候,或是先生跟他們父母借錢賒賬的時候,也敢嬉笑著喊一聲王老禿,至於之後會不會挨板子,另當別論,村裏孩子個個皮糙肉厚,光腳丫就能滿山飛奔,挨幾板子算什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