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章 如何快速高效地學會一門外語?(3/3)

作者:日出江上字數:12028更新時間:2019-10-10 12:17:49

    都準備好了嗎,老娘要靠技術裝逼了!

    嬌氣縱橫:“其實,樓主的問題完全可以歸納為:‘不同的語種最開始是怎麽被互相翻譯的’這個問題。

    其中還隱形地包含了個問題:兩種語言的人(們),最初是什麽契機碰上並開始嚐試交流的?

    從嚐試交流到最後實現交流、翻譯,是怎麽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學會未知語言的?

    第一個分問題我就不多解釋了,樓主要是感興趣,可以私聊。

    至於如何學會未知語言這個問題,我倒是可以簡單回答幾句,樓主要是真感興趣,想要知道更多,同樣,私聊。”

    一開始技術性裝逼,徐夢嬌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吃士力架一般,根本停不下來,隨手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繼續打字。

    “邏輯上其實答案很明顯,既然沒有他人的資料,那唯一的方法隻有自學摸索。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聽過傳教士?語言學上,有種分類叫Field Linguisis,中文名叫做‘實地語言學’。

    而傳教士就是‘實地語言學’的最初佐證。就拿咱們國來,最早和西方文化做交流,靠的是這些傳教士的身體力行。

    那麽,那些傳教士是怎麽學習新外語的,而且他們基本沒有任何語言學知識,對於樓主來,這應該是非常值得參考的資料,

    簡單介紹一下,傳教士對漢語的認知最早是從語音開始的,他們對漢語語音的分析認知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由最初的模糊感知,到自發分析,最後才分清是非,而逐漸熟悉,並逐步掌握。

    他們主要是以口頭為主,所以傳教士們在學其他大部分語言時,對文字的掌握並不太費心,因為他們最初隻會不會寫,和文盲差不多。

    當然這是早期的學習階段,為了翻譯聖經,他們最後還是得精通並整理知識點,這裏我就簡單下他們的學習方法。

    按照實地語言學的內容歸納,大致方法是這樣的:首先最基礎的當然是聽、觀察、模仿。

    另外還會經常使用一種語言學上叫做‘infran’的東西,即(為語言學調查)提供資料的講本地話(或本國話)的人,你試圖讓本地人一些你想知道的話,然後整理資料,摸索組織建立起一個語言係統,包括發音,形態,詞匯等資料庫。

    嗯,這個解釋有點太籠統了,不過打字太累,樓主想要了解得更加深入,可以私信。”

    徐夢嬌皺了下眉頭,稍微歇息了下,分段,繼續打字:

    “總之,就是日常接觸以外自己做統計整理和猜測,具體的做法,你可以參考著名的語言學家Kenneh L Pike在單語種環境下實踐過的學習新語言的實驗演示,他舉的實例挺有參考價值的,而且比較詳細,從最開始如何入手,如何和線人做互動,如何摸索整理語法等都有。

    當然,關於實地語言學,樓主還可以看Eugene Pike的經典之作《Learning a Freign Language》,或者新一點的 Vau, per,和 uker寫的《Linguisi Field ehds》,或許對樓主有所幫助。”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