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五十二章 製空王牌(4/4)

作者:閃爍字數:14202更新時間:2020-02-25 03:06:05

    即便中重集團在國內賺不到錢,隻要能讓J出口,就能在國外賺到更多的錢。

    得到中重集團的承諾,空軍與海軍下定了決心,向國防部施加壓力,要求按照最初的計劃,將J展成為重型製空戰鬥機,並且承諾各采購400架與240架。雖然在研製過程中,因為技術難度太大,研製經費一再超標,最終為5200億元,但是與最初的6600億元相比,仍然少了1400億元。研製經費超標,也與軍隊,特別是海軍的需求有關。按照海軍提出的新計劃,J必須在2034年初完成定型試飛,在2034年底量產,才會考慮大批量采購,不然海軍將采購更多的J-17B(J-17B預計在2034年12月量產),從而在2035年初讓新組建的3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形成戰鬥力。

    中重集團沒有讓海軍失望,也就丟掉海軍的大訂單。

    2033年4月,第一架YJY是試飛代號)順利升空,首飛時間比YJA還提前了2個月。當年年底,定型試飛工作完成,海軍正式賦予其J的代號,並且與中重集團簽署了一份在2034年12月31日之前采購第一批24架的意向合同。也就是說,隻要中重集團能在合同規定的時限內完成量產準備工作,海軍就將大批量采購J。事實上,中重集團隻用了10個月就完成了量產準備,在2034年10月3日向海軍交付了第一架批量生產型的J。當年年底,海軍接收了24架J之後,又與中重集團簽署了一筆總價值980億元的采購合同,要求中重集團在2035年5月底之前交付另外72架J,以及四個大隊的後勤維護設備,與12套模擬訓練設備。

    因為J的試飛時間在JA之前,所以J的生產工作也排在了JA前麵。

    直到2034年12月15日,空軍才接收第一架批量生產型的JA,並且在次年年初與中重集團簽訂了一份包括360架戰鬥機、15個航空兵大隊的配套設施、36套模擬訓練裝備在內的,總價值超過4000億元的巨額合同(款項在戰鬥機交付之後支付)。另外,雙方還簽訂了一份補充協議,即中重集團如果能在2035年5月底之前交付10個大隊的JA(包括配套設施),空軍將給予中重集團總采購費用10%的獎勵。

    顯然,空軍的這份合同針對的就是即將爆發的戰爭。

    實際上,到2035年5月31日,中重集團不但完成了海軍96架的訂單,還向空軍交付了312架,也就是13個戰術航空兵大隊的JA,超額完成了空軍的訂單。到6月底,另外48架JA也順利交付給空軍。因為中重集團的生產效率非常驚人,所以海軍在5月底與中重集團簽署了一份包括120架J采購合同,空軍則在7月初與中重集團簽署了一份包括192架JA的意向合同。毫無疑問,這兩份意向合同也是為戰爭準備的,畢竟誰也無法肯定將在戰爭中損失多少戰鬥機。

    戰爭爆發的時候,空軍擁有360架JA(實際形成戰鬥力的隻有240架),海軍擁有216架J實際形成戰鬥力的隻有144架,且全部為艦載型)。

    在爭奪製空權的戰鬥中,數量隻是次要因素,關鍵還是性能。

    若論空戰能力,別說F-46I,就算美國空軍的F-42A也不見得是J的對手。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