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七十七章 爭分奪秒(4/4)

作者:閃爍字數:14690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51

    可以說,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是王元慶最優先考慮的問題。

    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不但要從勞動力的角度看,還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

    17億人口,絕對是個不能低估的市場。

    哪怕印度隻有10%的中產階層與富裕階層,也意味著有1億7000萬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共和國生產的高端產品。如果這個數量增加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25%,那就意味著有4億2500萬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共和國生產的高端產品。這個龐大的市場,足以為共和國提供上億個就業崗位,每年創造數十萬億的產值。

    正是如此,王元慶才堅決反對“奴役”印度,堅持由印度人決定印度的未來。

    顧衛民提到的第三階段,就是以促進印度的產業結構升級為主要目的,通過技術輸出與產業轉移,在印度培養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提高印度的生產效率,培養出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

    雖然這麽做存在一定的風險,即印度進行產業升級會與共和國的企業競爭,而且主要問題還不是競爭,畢竟共和國企業的最大競爭對手是歐美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技術保密,準確的說,共和國必須同步進行產業升級,才能確保共和國在高端領域的競爭優勢,不至與廉價的印度產品打價格戰,但是從長遠來看,即便沒有來自印度的挑戰,共和國也必須保持高端產業的優勢地位,因為美歐不會放棄追趕的步伐,通過扶持印度打壓美歐,從而迫使美歐加大投入對共和國形成壓力,再迫使共和國加快前進的步伐,才能最有效的確保共和國在高端領域的優勢地位。

    簡單的說,就是有競爭才有進步。

    可以說,顧衛民的這份計劃具有非常長遠的戰略眼光。

    用後人的評價來說,顧衛民堪稱21世紀的馬歇爾,正是由他提出的這份計劃,使印度搭上了共和國的戰車,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等領域都離不開共和國,最終不但成為了共和國的盟友,還成為了共和國最重要的盟友。換句話說,印度戰爭後印度跟共和國的關係,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歐跟美國的關係非常相似。

    從個人角度看,這份計劃最終奠定了顧衛民在共和國的政治地位。

    因為該計劃寫得非常詳細,也非常到位,所以王元慶幾乎一字沒改,並且將主要工作交給了顧衛民負責。

    雖然糧食與就業隻是印度戰後振興眾多問題中比較突出的兩個,但是隻要解決好了這兩個問題,其他的眾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或者說,其他的問題,實際上都是由這兩個問題產生的。

    當然,能否讓印度在戰後按照共和國的意願迅速振興,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戰爭必須得盡快結束。多打一天,美歐等西方國家就多了一天插手幹預的時間;早一天結束,美歐等過就少了一天插手幹預的時間。

    即便共和國不能獨霸印度利益,也必須主導印度的發展方向。

    從這個需求出發,戰爭必須盡快結束,而且越快越好。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