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八十二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4/4)

作者:閃爍字數:15936更新時間:2020-02-25 03:07:55

    連美孚這樣的超級企業都讓步了,其他美國企業還能怎麽樣?

    當然,也有不怕死的。

    緊隨美孚之後,福特公司與吉慶公司簽署了購買協議,將其在印的5家合資汽車生產廠、38家汽車零備件生產廠、22家汽車設備供應企業(主要從事汽車設備進口貿易)、以及由2378家連鎖銷售店組成的汽車產銷網絡以19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吉慶公司,並且與吉慶公司達成了相關協議,即印度政府造成的破壞由福特公司承擔。

    所謂兵敗如山倒。

    美孚與福特“投降”之後,之前還在積極爭取的波音、英特爾、IBM、微軟、沃爾馬等美國大企業迅速轉向,陸續與共和國企業簽署了相似的合同。

    大方向已定,美國中小企業就隻能加快“逃亡”了。

    到10月23日,除了與軍火相關的談判工作還沒有完成之外,共和國企業已經與美國企業簽署了1854份合同,以大約2128億美元的總價收購了絕大部分美國企業在印資產,基本上完成了談判工作。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足以記入史冊的談判。

    雖然用美國新聞媒體的話來說,美國企業在印度遭遇了“滑鐵盧”,不但賠掉了數十萬億美元的資產,還首次集體“戰敗”,但是結果遠沒有美國新聞媒體說得那麽嚴重,從某種角度看,這甚至救了絕大部分美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別的不說,戰爭爆發後,那些主要業務在印度的美國中小企業就陷入了困境,不但導致數十萬美國人失業,還產生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如果沒有共和國企業提供的數百億美元的“援助”,上千家美國小企業將在年內破產,受債務危機影響,還會有數千家美國中小企業破產,並且導致上百萬美國人失業。可以說,對絕大部分美國中小企業來說,不管談下來的合同有多少錢,都是讓他們能夠維持經營的救命錢。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共和國企業也沒有吃虧。如果沒有收購美國企業在印資產,而由共和國企業從頭做起的話,投入的肯定不是2128億美元,就算投資額不會增加10倍,也會增加5倍以上。

    可以說,這就是商業談判的奧秘所在。

    隻要雙方都有誠意,最終都能從中獲得好處,差別隻是誰的好處更多一些,而談判也隻是爭取更多的好處。

    毫無疑問,共和國企業獲得的好處明顯超過了美國企業。

    經濟上的利益不說,由此帶來的心理影響,還有對兩國政府政策的影響,就足夠讓王元慶心安理得的前往莫斯科了。

    美國政府背後是哪些人?白癡都知道,美國政府就是美國企業的代言人。

    因為三堅集團在與美孚集團的談判中大獲全勝,為後麵的談判提供了“範本”,所以所有合同中都明確規定,由印度政府(海得巴拉政權)導致的損壞,將由美國企業承擔一切責任。為此,合同簽署之後,共和國企業隻支付了10%到50%的款項,等到戰爭結束後,再由損傷評估結果決定是否支付剩餘款項,以及支付多少剩餘款項。

    僅此一點,就足以決定莫斯科談判的“主旋律”。

    布蘭迪諾再牛、美國國會再牛,也不敢拿美國企業的利益兒戲吧!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