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二十章 修憲(4/4)

作者:閃爍字數:14884更新時間:2020-02-25 03:08:19

    從2017年到2037年,20年間,共和國的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是對糧食的“剛性需求”大大降低。事實上,共和國的糧食消耗量並未減少,反而增加了不少。2036年共和國人年均糧食消費量近1000千克,2017年隻有640千克,即便2017年的人口是2036年的1.5倍,2036年的糧食消費總量也比2017年增加了4.17%,也就是大約4000萬噸。20年內增加4000萬噸的需求,對共和國來說根本算不上挑戰,因為20年內,單位糧食產量提高了近20%。也就是說,在不減少耕地麵積的情況下,2036年產出的糧食還有大約15200萬噸的結餘。雖然2036年的數據有很大的特殊性,因為按照中央的部署,當年的糧食產量必須比2035年提高15%,多出的產量中,半數援助給印度,半數用來補充戰略糧倉,所以實際流入市場的結餘糧食不會超過1200萬噸,隻起到了平抑糧食價格的作用,但是在各種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動下,特別是農業生產工業化的影響下,不但能夠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還能極大限度的削弱農業對土地的依賴性。如果農業實現了工廠生產,土地就不再是農業的第一要素。如果土地失去了農業生產第一要素的地位,土地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在此情況下,以確保糧食產量為由的耕地保護政策也就是失去了存在下去的理由。事實上,就算實現工業化農業生產仍然需要好幾十年的時間,因為共和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人口數量將在未來30年內急劇減少,勞動力數量也將大大減少,必須通過集約化農業生產來減少農業從業人口數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減少耕地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並不顯著,甚至可以說,通過減少耕地,提高農產品價格,還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提高糧食產量。

    相對而言,另外2個問題早就得到了解決。

    事實上,從紀佑國開始,共和國的領導人就在為政治改革努力,為改變土地所有製努力。別的不說,由紀佑國提出、趙潤東落實的“四法案”就是在為土地改革做準備。通過10年的建設,到王元慶上台執政的時候,共和國的“吏治”情況已經大大改善,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利益集團土崩瓦解,而各方麵的法律製度也在王元慶執政期間,通過政治改革加以完善。

    用外界的評論來說,在王元慶拋出“憲法修正案”的時候,進行土地所有製改革已經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當然,外界仍然低估了王元慶。

    元首提出的不是“土地所有製改革法案”,而是“憲法修正案”。也就是說,改革土地所有製隻是其中的一項內容,最多隻是主要內容之一,而不是全部。

    在全國民眾紛紛猜測“憲法修正案”的主要內容,希望能夠通過修改憲法來改變成為製約共和國社會發展弊端的土地所有製的時候,也就是23日夜間,共和國國家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段的時事要聞中重點報道了“憲法修正案”的全部內容,以新聞評論的方式提出了進行全民表決的觀點。

    直到這個時候,外界才知道,王元慶這次玩真格的了!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