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章 再次遭遇(4/5)

作者:閃爍字數:2719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5

    這下,俄軍高層與美軍指揮官都手忙腳亂了。

    在此之前,美軍將沃羅涅日列為4個主要防禦地區之一,絕對不是隨心所為。從俄軍的部署來看,沃羅涅日的重要性甚至不在伏爾加格勒之下,因為這裏是俄軍伏爾加格勒方麵軍與烏克蘭方麵軍的結合部,還是烏克蘭方麵軍與烏裏揚諾夫斯克方麵軍的結合部。也就是說,沃羅涅日實際是俄軍3個主要方麵軍防線上的漏洞!雖然在4月份的時候,俄軍就采納了美軍的建議,向沃羅涅日增派了1個軍的兵力(包括1個裝甲師與2個步兵師),還在當地招募了10多萬民兵,但是受失去製空權影響,加上距離前線不到500千米,俄軍無法向當地增派更多的防禦部隊。也就是說,直到第二輪進攻戰役打響,沃羅涅日的防禦都非常薄弱,是俄軍戰略防線上最脆弱的部分。正是如此,美軍才不惜冒分兵的風險,將2個師的兵力派往沃羅涅日。

    即便沃羅涅日不是俄軍結合部,也是戰略要地,對伏爾加格勒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沃羅涅日是俄羅斯南部地區主要交通樞紐中心之一。從這裏出發,沿鐵路線西行可以到達庫爾斯克、奧廖爾與布良斯克,北上則能到達利佩茨克、梁讚與圖拉、向東前進則是坦波夫、奔薩、薩拉托夫與烏裏揚諾夫斯克。暫且不說伏爾加格勒的美俄軍隊會不會因為沃羅涅日失守而被圍殲,從共和國陸軍下一步進軍行動來講,以沃羅涅日為出發陣地也要比從伏爾加格勒出發好得多。

    稍微有點軍事頭腦的人都看得出來,打到這個時候,袁晨皓已經虛晃了兩槍。

    攻打伏爾加格勒是假,掃蕩南麵的內高加索地區也是假,共和國陸軍的真正目的很有可能是占領沃羅涅日,然後北上。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袁晨皓才動用6個戰鬥單位,即便在中部戰線與北方戰線上各牽製了2個戰鬥單位,加上圍攻伏爾加格勒還需要投入2個戰鬥單位,他手還還有6個戰鬥單位可以調動。如果能夠用伊朗軍團代替在內高加索地區作戰的幾個戰鬥單位,加上適當動用盟**隊,袁晨皓甚至有能力投入10個戰鬥單位,從沃羅涅日北上!

    問題是,這一定是袁晨皓的真實目的嗎?

    誰也無法保證,攻打沃羅涅日隻是袁晨皓的第三次佯攻。

    可以說,美俄軍隊麵臨著戰役開始以來最艱難的抉擇。更要命的是,第九戰鬥單位的突擊速度非常快,最遲能在5月29日清晨到達沃羅涅日,並且在當天發起進攻。以沃羅涅日守軍的戰鬥力,就算不繳械投降,在全軍覆沒之前也最多堅持48小時。由此可知,要想在沃羅涅日擋住第九戰鬥單位的前進步伐,並且擊退第九戰鬥單位,美俄軍隊必須在31日清晨前增援沃羅涅日。

    問題就在這裏,美俄軍隊拿什麽增援沃羅涅日?

    雖然距離沃羅涅日最近的俄軍主力部隊就在北麵100千米處的利佩茨克,最近的美軍則在伏爾加格勒,但是第九戰鬥單位的支援旅已經進駐羅斯托夫,而且所有垂直起降運輸機都不再協助進攻部隊,而是擔負起了運送作戰物資的任務。近60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每天能夠向前線運送大約5萬噸物資,除了完全滿足戰鬥旅的作戰消耗之外,還能為駐紮在羅斯托夫的400架低空攻擊機提供充足的彈藥。毋庸置疑,麵對如此強大的低空打擊力量,就算不考慮正在向伏爾加斯基運動的炮兵旅,美俄的增援部隊也別想帶著重裝備到達沃羅涅日,而沒有重裝備,增援沃羅涅日就毫無意義。

    打到這個地步,美俄軍隊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可以說,這也正是袁晨皓能力出眾的地方,而且也是最像裴承毅的地方,即在戰場上不給對手任何機會,最終以無可爭議的方式取得勝利。

    5月29日淩晨,第九戰鬥單位開始攻打沃羅涅日,比美俄估計的提前了幾個小時。

    因為沿途的俄軍沒有抵抗,所以美俄軍隊高層也不敢指望沃羅涅日的守軍能夠戰鬥到最後一刻。

    在沃羅涅日注定要淪陷的情況下,美俄軍隊的指揮官開始考慮撤退了。

    不管怎麽說,守不住沃羅涅日,守住伏爾加格勒也沒有任何意義。前麵提到過,占領沃羅涅日之後,共和**隊可以繞過伏爾加格勒,與中線上的友軍圍攻烏裏揚諾夫斯克,甚至直接與北線上的友軍進行大縱深戰略穿插,包圍基洛夫以南的所有俄軍。總而言之,繼續守衛伏爾加格勒的意義已經沒有了。

    在此情況下,突圍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天上午,到達伏爾加格勒沒有幾天的美軍就沿著伏爾加河左岸北上,向薩拉托夫方向撤退。按照約定,將由俄軍斷後,即首先保證美軍撤退。不管怎麽說,在困難麵前,俄軍表現得非常仗義,沒有讓遠道而來的盟軍留在後麵等死。當然,俄羅斯當局在宣傳“伏爾加格勒精神”的時候並沒提到,為了維持軍紀,俄軍憲兵在29日當天至少槍決了500多名擅離職守的官兵。

    事實上,這個時候誰先撤並沒有多大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