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8章 中國士大夫的山林之趣(2/5)

作者:熊召政字數:12508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5

    幾乎從一開始,東西方文化就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對於如何入世,開創人類的事功,西方優於東方;對於如何出世,從自然萬物中汲取精神生活的養料,東方則明顯優於西方。治國者,采用西方的那一套,或許在聚斂財富、伸張國力上大有稗益;但若要治心,讓一個人平和起來,優雅起來,東方文化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中國上古的聖賢,把個人的修養看得非常重要。如果說儒家看重的是社稷,那麽道家看重的卻是生命。外儒內道,幾乎成了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內涵。這決不是互相牴牾的兩張皮,而是共生互補的對立統一。用儒家建立治國平天下的事功,用道術涵養洞察幽微的心靈。讓一個人在進取與退守之間,均能遊刃有餘。古人有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很明顯,前者屬於儒家,後者親於道術。怎樣才能做到獨善其身呢?索居陋巷,心遠地偏,固然是一種選擇,但歌哭於山巒之中,優遊於林泉之下,則是一種更佳的選擇。

    中國古代文人的詩作,極寫山林之趣的,幾乎可以編纂成洋洋數巨冊的山林詩史。說到詩,略說一點題外話,把寫詩作為一種職業,用來謀生,這是當代的事,或者說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古代的詩人們,除了李白這樣一個極為特別的例子,幾乎沒有一個是專職的。詩歌隊伍中的佼佼者,既有帝王將相,也有野老優伶。他們寫詩從來都不是為掙稿費,即便是寫出洛陽紙貴的千古名篇,也隻是獲得一片嘖嘖稱讚而已。到了唐代,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專門設了一個“博學鴻詞科”,為擅長寫詩的士子開辟了一條出仕為官的途徑,事實上看來,這也並非善舉。用當今話講,複合型人才不多。寫詩當官都很優秀,隻有王昌齡、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高適、岑參等不多的幾個。更多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杜牧等,詩是再優秀不過的了,但官卻當得滯礙。我指的不是官大官小的問題,而是從政的能力以及為官一任的績效。扯遠了,且打住,還是說山林。

    第一個用詩歌的形式把山林寫得非常美好,讓人神往心儀的,是陶淵明。且看這一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綱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瞹瞹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這是《歸園田閑居五首》中的第一首,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回鄉當農民之初寫下的。他為我們畫出的這一幅“農家樂”,既是風景,也是風情。陶淵明當了十三年的官,一直在卑位,直到離開公職,月俸也僅為五鬥米。他辭官的理由,冠冕堂皇的話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乍一聽,還以為陶先生器量狹小,是在和皇上鬧意氣要待遇,其實這理由站不住腳。陶先生若真是想弄錢,在縣令位子上遠比在農夫位子上容易,君不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乎?陶先生縱然不貪,就是在日常酬酢中,也能得到不少實惠的。他真正的辭官理由,在上麵這首詩中已表露無遺:“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