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717.基建狂魔和共享單車(3/4)

作者:老眼兒字數:9402更新時間:2019-11-01 22:53:51

    當然了,說這話是原時空,但即便沒有周方遠插手,這一世國內移動支付的發展也不會差。

    所以他更要加把勁了,早一天占據市場,就早一天收獲優勢。

    移動支付,不僅僅是搶占市場,而且大宗交易還能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這可是一個數千億的市場,即便隻能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續費,那也是相當可觀的。再加上市場占有率,這樣的生意不做白不做啊,周方遠也不傻,他當然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機會。

    另外除了移動支付意外,共享單車也應該提上日程了。

    之前他收購自行車廠,為的就是這一天。

    共享單車的理念,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了,最初是國外先提起來的,而國內最早出現這東西,大概是07年到10年的這段時間,不過當時也隻是有這麽個概念而已,真正發展起來,差不多已經是13年14年的時候了。

    遙想2017年,那時候周方遠還沒重生呢,他記得很清楚,但是20國青年評出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新四大發明時,國人很高興,歪果仁也很服氣,但誰能想到不到一年時間,當時在國內可以說是該領域最強的摩拜就麵臨賣身的結局,ofo度日維艱,迅速退去光環墜落凡間。

    共享單車確實燒錢,但這在創業圈裏很常見,從打車到外賣都幹過,雷布斯也語重心長,“創業還是要有燒不完的錢”,隻不過共享單車燒得既沒品味,也沒技術含量,最後還引火燒身,幾十億美元落得這個結局,誰都沒想到。以前摩拜和ofo相愛相殺,每到季末就拚數據,現在後來消停了,但兩家公司的日活仍有500多萬,在漫天的唾沫星子中保持著足夠的用戶觸點,為什麽就不能把優勢變為勝勢?

    說到底,因為共享單車一直做的就是“非顧客”生意。

    所謂非顧客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特指那些有消費意願卻沒能成為顧客的群體,說白了就兩個原因,一是貪,非要9.9元包郵那種;二是懶,要求服務上門,在國內這種互聯網語境下,誰能用創新模式滿足這些欲望,誰就會封神。

    當然傳統經濟組織做不到,因為成本結構不允許,costco實現了一部分,它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買手,拿著用戶的120美元會員費,跑遍全世界殺價采購,靠傭金而不是商品本身賺錢;拚多多能夠破局,是因為國內存在的過剩產能 高庫存 互聯網低價文化這種奇妙組合,C端有人埋單,B端自然有人接盤。

    共享單車要解決的是懶病。

    2-3公裏的短途出行在全球所有大城市都有需求,95年開始公共自行車自行車型出現在歐洲,後來周方遠也弄過,不過最後還是主動退出了棋局,說到底,大家都是有樁模式,看起來方便,但仍然存在一個龐大的、未被滿足的“非顧客”需求,就是希望自由取還,不受任何限製。

    這就是共享單車的價值,商業原理誰都看得懂,但在國內的創業者之前,並沒有人敢去挑戰這麽重資產、高風險的玩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