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梅生活

作者:張曦字數:2730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28
梅花入藥 梅文化首先是一種物質文化,古人首先認識到梅的實用價值,後進行采集、引種、栽培。梅的實用價值具體表現在它的果和花的食用及藥用價值上。 殷商時的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之句,是商高宗告訴大臣們,在治國中要發揮的作用,好比做羹湯時離不開鹽和梅一樣。原來食鹽和梅子,猶如今日烹調時必要的醬油、醋那麽重要。以梅代醋是我國古代先民的通行習慣。這一烹調習慣至今仍在雲南等地的白族、納西族人生活中延續著。 早在商代,居民就常以梅果,或以梅幹製作湯羹,使做成的菜肴酸甜可口。梅果是具有特殊風味的經濟果品,除生食以外,更適合於製作各種加工食品,如梅幹、蜜餞、梅醬、青梅汁等。梅的花朵可做成各種美味的花卉食品,如梅花粥、梅花脯、梅花湯餅等等。 《神農本草經》首先指出了梅的藥用價值:“梅實味酸平,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烏梅之分。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認為:烏梅能“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湧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白梅則“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見梅的藥用範圍非常廣。近代醫學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開胃散鬱,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黃疸。烏梅肉具斂肺澀腸,殺蟲生津功能,並對大腸杆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此外,梅花可提取芳香油,據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澄人善蒸梅及薔薇露,取之如燒酒法,每酒一壺滴露少許便芳香。”古人根據芳香油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分餾技術,將芳香油提取出來,用作食品的添加劑。 臘梅入佳肴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臘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既是味道頗佳的食品,又能“解熱生津”。 臘梅魚頭湯:臘梅花10朵,魚頭750克,各種調料適量,雞清湯1000克。將魚頭洗淨放入鍋中燉,後加入調料,調好口味後再放入臘梅花瓣,即可食用。 臘梅燴牛肉條:牛肉500克、臘梅花10朵、豬油50克、蔥頭25克、芹菜25克、胡蘿卜25克、油麵醬15克、精鹽、胡椒粒、胡椒粉各適量。把牛肉切成條後沾鹽和胡椒粉拌勻下入鍋中,煎成兩麵嫩黃時,放入蔥頭塊、芹菜段、戎蘿卜片、胡椒粒等,大火燒開,煮半小時,然後放入油麵醬和燙過的臘梅花瓣,即可食用。 臘梅燉豆腐:臘梅花5朵、豆腐適量、熟豆油250克、蔥絲、香菜、精鹽、胡椒粉各適量。將鍋上火,油燒熱後放入切好的豆腐條,炸成黃色,撈出。把油倒出,放入蔥絲烹一下,加水、鹽,後把豆腐條倒入,燉5分鍾,把胡椒粉放入,出鍋時,加入臘梅花、味精調好味。 梅花粥:取白梅花5~7朵,掰下花瓣,用清水洗淨待用。將100克粳米洗淨入鍋煮至粥熟,加入白梅花、適量白糖,略沸即成。此粥能舒肝理氣,健脾開胃,醒腦明目。適用於肝胃氣痛、鬱悶不舒、食欲不振、頭目昏痛、神經官能症等,是開胃散鬱常用之品。 現代藥理分析,臘梅花含有龍腦、桉油精、芳樟醇等成分。祖國醫學認為:臘梅花味微甘、辛、涼,有解暑生津,開胃散鬱,解毒生肌,止咳的效果。主治暑熱頭暈、嘔吐、熱病煩渴、氣鬱胃悶、咳嗽等疾病。民間常用臘梅花煎水給嬰兒飲服,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