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荷花與文化藝術(2/5)

作者:張曦字數:11858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29

    “孫文蓮”是一單瓣的蓮花品種,花瓣21枚左右。花瓣呈倒掛金鍾淡粉紅色(FuchsinePink)。花朵紅色,直徑22~26厘米。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盛開在中日大地上,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和中日人民的友誼萬古長存。

    張大千與荷花

    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花等。1958年,他曾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而他平時畫得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的時候住在蘇州,庭院裏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愈加濃厚,用他自己的話說:“畫起來真是過癮。”

    張大千畫花卉有兩個原則:不喜歡的東西不畫;不了解的東西不畫。他說:“畫花一定要時常觀察花的神情。我一向要求自己畫“池塘的花”,而不是畫“花瓶裏的供花”。”他移居台灣後,還一直夢想有一座荷花池塘,但是外雙溪新屋的院子小,不能如願,隻好在水缸裏養荷、賞荷、畫荷了。

    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愛荷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杆也時常走進他的畫裏。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

    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打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打開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隻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長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說明張大千先生在畫荷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荷花史話

    荷文化的形成

    自公元前11世紀起,中國從漫長的奴隸製社會進入了封建製時代西周。荷花也在這時期裏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我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豔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築的“玩花池”。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管藏)則從美術方麵,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於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被伸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聖潔的象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