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菊花與文化藝術(2/5)

作者:張曦字數:18578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30

    據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菊花種類很多,可供食用的甘菊或白花菊,用來釀酒,清新可口。九月花開時,用菊花煮汁同曲米釀酒,到了明年九月九日取飲,可以辟不祥。《太清諸草木方》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茯苓、鬆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曹丕曾作書讚菊花可以“輔體延年”。鴉片戰爭初期,民族英雄關天培任廣州水師提督時,曾親手繪過一幅《延齡瑞菊圖》,祝賀遠在故鄉的老母八十壽辰,林則徐、鄧廷楨兩人都題詩其上,菊花酒能治頭風明目,平肝清熱,去瘺痹。古時人們認為久服能延年益壽,是我國古代民間最實用的著名藥酒。

    賞菊也是重陽的節目之一。在魏武帝寫給鍾繇的書信裏就說:“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獨秀,今奉一束。”可見三國時代,已有君王在重陽節賜臣下菊花而簪之的習俗。

    重陽佳節,清秋氣爽,風霜高潔,正是菊花盛開的時節。此時賞菊飲酒,吟詩作賦,別有一番情趣。談到賞菊,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陶淵明,陶淵明最愛菊花,菊花含曜吐芬,傲睨風霜,天姿高潔,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朝政官吏的腐敗,自比菊花的傲潔,辭去官職,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回到家鄉隱居。耕作之餘,陶淵明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嗜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一年重陽,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陶淵明在籬邊賞菊,沒有酒喝,遺憾不能一醉方休,隻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裏,且嗅且嚼,以菊代酒。後來是江州刺史王弘差人給他送酒來。陶淵明方得對菊暢飲。陶淵明房前的大菊圃,每逢秋日花開之時,附近的鄉鄰常到他家作客賞菊。走時,他都采菊相送。他曾夢想菊花都能在九月九日這天開,詩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不料此後,每年九月九日,菊花真的一齊盛開了。親朋詩友都爭相來觀看,讚譽菊花有情,不負陶公載培。親友們相約,年年重陽一同來賞菊,稱陶公的滿園菊花為“重陽菊”。

    舊日,每逢重陽有插菊的習俗,不少人在自家的庭院中堆疊菊山,飲酒賞花作樂。唐《輦下歲時記》裏載:“長安宮掖在九月九日爭插菊花。”這種情形在民間也很普遍,大詩人杜牧就在《九日齊山登高》一詩裏說:“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人們愛菊、賞菊、讚菊,曆代文人墨客詠菊抒懷的名篇佳作傳誦人口。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詩:“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杜甫於風燭殘年,賞菊興致不減,最後一次重陽賞菊,一連賦詩五首,寫下著名的《登高》一詩。還有黃巢的《菊花》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英雄氣概衝天。

    九月是菊花盛開之時,故有“菊月”之稱。宋代,有的酒店客棧在此期間,用各色菊花紮成一座座花門。讓酒客來賓從門下出入,飲完酒離席出門時,還可以摘一技菊花插在帽簷上。清代,有的地方還舉辦盛大的菊花宴、菊花會。直至今日,每逢重陽節,全國各大城市還舉辦大型的菊花展和遊園娛樂活動,便是這種風俗的繼承和發展。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愛菊成癖的文學家,他所愛的菊,名叫九華菊,白瓣黃心,花朵大,有清香。陶詩中有記載。這個品種現在已無法考核了。盡管他的作品中未見有專門描寫菊花的詩文,但世人都稱頌陶淵明為菊花神。如他的《和郭主簿》詩,其中有四句提到菊花:

    芳菊開林躍,青鬆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紅樓夢》中《詠菊》:“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陶令評章就是指的這首詩。此詩起了一錘定音的作用,故能千古高風說到今,使菊花成為堅貞卓絕,高風亮節的代名詞,鼓舞著人民積極向上。菊花之所以對後人產生教育作用,還因為菊花神陶淵明的德行感人。

    陶淵明為陶侃曾孫,任彭澤令時,上麵派來督郵視察,按官禮,縣令要整冠來帶迎接他。督郵未到前兩天,陶淵明便知道了。陶對妻說:“這次要來視察的督郵,我早認識,是個專門欺上壓下,拍馬逢迎,又無知識的鄉裏小人。我能為五鬥米俸祿,對這樣的人折腰(行禮)嗎?”第二天他把官印封好,官服留下,和妻子乘船離彭澤,結束了十三年仕途生活,回到田園,詠唱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的賞菊詩句來。

    一天,陶家門前忽然來了一大隊人馬,原來是新上任的江州刺史檀道濟,來看望陶淵明。陶已年過六十,長期營養不良,勞動過度,已病倒在床。檀對陶說:“先生是江州有名詩人,想不到如此窘迫,這是江州父母官未能關心,真有愧於心。”陶淵明淡淡一笑說:“江州百姓。有幾個能過上好日子呢?”檀道濟不作理會,繼續說:“聽說賢德之人,世道不好就隱居,當今皇帝英明,四海歸心,朝廷三次請你做著作郎,你何必在這裏過苦日子呢!”陶說:“古人有言,不戚戚(注:憂慮)於貧賤,不汲汲(注:追求)於富貴,我不過格守古人遺訓罷了。”交談好久,知陶絕不出山,便吩咐隨從把酒,醃肉拿上,“區區小意,請先生留下。”陶堅請帶回去。檀強忍怒氣說:“既然先生潔身自守,也就不勉強了。我們走吧!”就在這一年,陶淵明終因貧病交迫去世,卒年六十三歲。著作有《陶淵明集》,現存詩120多篇,散文中《桃花源記》,標誌著他思想發展的新的高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