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62章 四位國學和史學大師對馮道的評論(1/2)

作者:天馬行空字數:4542更新時間:2023-10-25 02:08:54

    黃仁宇:放寬曆史的眼界,避免隨便的道德評議

    黃仁宇(1918年—2000年),湖南長沙人,後赴美求學,密歇根大學曆史博士,以曆史學家、中國曆史明史專家,“大曆史觀”的倡導者而為世人所知。著有《萬曆十年》、《中國大曆史》等。

    五代史中的馮道,是一位相當離奇的人物。他曆事四朝,三入中書。不管主子是沙陀人、西夷人或漢人,也不管他們是創業或守成之主,他都能夠怡然作首相,左右如意。他也能出使契丹,與“戎王”論道而使之心折。馮道所作《長樂老自敘》,一篇簡短的自傳,內中列舉他的官銜,倒占滿一麵。他被封公爵五次。既為魯國公,也被封為梁國公、燕國公、秦國公和齊國公。可是保全原始史料的人都一致承認馮道並非因諛見寵,而他在朝野生活之中,先已造成了一種賢良的名譽。《舊五代史》說他“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鎮俗為己任”。《新五代史》也說“道既卒,時人皆共稱之,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這稱譽如此”。而且新舊兩史一致認為契丹之沒有夷滅中國人,馮道之力為多。

    這故事賦予我們一種印象:傳統曆史學家以“褒貶”為己任。也就是認為盈天地的事跡都可以用同一道德的尺度衡量。可是在其窄狹的曆史觀裏也終產生例外之情事有如馮道者。今日我們企圖放寬曆史的眼界,更應當避免隨便作道德的評議。因為道德是真理最後的環節,人世間最高的權威,一經提出,就再無商討斟酌之餘地,故事隻好就此結束。傳統曆史學家忽視技術因素的重要,也不能體會曆史在長時間上之合理性,這都是引用道德解釋曆史,操切過急將事實過於簡化所造成的。

    南懷瑾:馮道個人的立身修養,值得注意

    南懷瑾(1918年—2012年),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等。

    我讀了曆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馮道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麽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汙,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麵,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

    古今中外的政治總是非常現實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紛爭也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攻擊他。如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他,可太不簡單。而且最後活到那麽大年紀,自稱“長樂老人”,牛真吹大了。曆史上隻有兩個人敢這麽吹牛,其中一個是當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幾年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死,樣樣都好,所以自稱人生已經十全了。做人臣的隻有馮道,自稱“長樂老人”,這個老人真不簡單。後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站在這個角度看,的確是軟骨頭。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曆史上、社會上,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財、色兩類,馮道這個人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