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12章 多事之秋(3/3)

作者:南山堂字數:8092更新時間:2020-01-11 03:53:37

    

    在德國統一之初,德國絕大多數人口從事農業,製造業主要存在於手工作坊,大型工廠寥寥無幾。與早已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英國相比,德國隻在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成本上具有優勢。早期的德國工廠裏,充斥著手藝不精的非熟練工,注定隻能生產粗製濫造的低端產品。

    

    在工廠的衝擊下,被認為是“工匠精神”庇護所的學徒製度很快就難以為繼。收入微薄的學徒常常毀約去工廠打工,擔心收不回本的師傅隻好把學徒當成廉價勞動力來壓榨,使作坊喪失了培養工匠的意義。

    

    於是,1871年,德國正式廢除了行會學徒製度,開始利用貿易保護政策,全力扶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外向型經濟。

    

    就像一個世紀後的朝製造,德國產品很快就臭名遠揚。

    

    短短幾年後,“德國製造”就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上遭遇鄰一次慘敗。在各國紛紛展出最新民用產品和先進技術時,德國展區卻隻能靠克虜伯大炮自壯聲勢,還令人尷尬地懸掛著歌頌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等饒政治宣傳品。

    

    1887年,英國商人群情洶洶地推動議會通過了一項商標法案,要求外國產品標明其原產地。此舉正是針對德國——德國大量出口冒稱產自英國的山寨產品,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

    

    所幸,德國並未在山寨道路上墮落到底。

    

    1884年,貿易部從教育部手中接管了成人學校的管理權,開始發展職業培訓。此後的二十年中,德國對職業教育的支出增長了20倍,培訓學校的數量從664家增長到2162家,學員從人增長到人。

    

    1897年,德國重新建立了現代型的手工業行會,將學徒製度作為培養技術工饒重要環節,鼓勵作坊型中型企業的發展。較之傳統行會,新的製度具有統一的培訓標準、合法的學徒合同以及職業資格考核製度,現代德國工人培養模式初現雛形。

    

    可以德國的工業,其實也是從“山寨”應該起家的。

    

    除諒國,朝隔壁的棒子國,其實也是從“山寨”島國起家的,通過山寨積累了原始資本之後,才開始奮發圖強的改變這種情況。

    

    作為後期之流,朝自然也是很難避免這樣的情況。

    

    所以當IO和OPOO的智能手機長的和Gphone非常像,功能更是幾乎是模仿Gphone的時候,江輝並沒有讓法務部的人去和他們打官司。

    

    一方麵,固然是由朝法製還不夠健全,即使是贏了這場官司,光輝手機也不見得能得到什麽好處有關,另外一個考慮就是,江輝還指望著這些跟風者能夠帶動智能手機的潮流,讓智能手機更早的顛覆傳統功能手機。

    

    一定程度上,這些跟風者都是光輝手機的夥伴。

    

    當然,蘋果公司肯定不是屬於這種普通的跟風者,要區別對待。。手機版閱讀網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