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三章 麥杆畫(2/5)

作者:莞簡妤字數:39706更新時間:2020-01-15 13:36:34

    盤在隴中成了一一個單位。它度量草緶的長短。通常,草緶掐得夠多了,就要剪掉接茬時空餘出來的刺頭。然後簡單盤起來,便於拾掇。十半月或者一月兩月之後,-盤一盤的草緶積攢多了,就要進行精細化的盤籠。

    拿出之前做好的工字型木架,將草緶過水浸濕,用力盤上去,一層壓一層,轉1圈或15圈,剪斷。壓緊接頭。再盤另盤。為了多賣錢,主人總要死命拉長草緶。有的人用力過猛,會扯斷草緶,得不償失。

    工字木架轉--圈的長度剛好一米,轉1圈就是1米,轉15圈就是15米。非常便於計算,賣主買主都方便。

    即使麥生長旺盛,1990年代的隴中農民除了吃飽肚子,普遍缺錢花。196年,張娟考上初中,家和學校距離10公裏,她必須住校。

    張娟是家裏的老大,她初二時,弟弟也上了初中,兩個人住校,每周的菜錢、煤油錢,都要靠草緶“指”出來。190年代末,草緩米隻能賣幾分錢,一盤也就三四毛錢。而張娟和弟弟每周做飯的煤油基本需要一-公斤,掐十盤草緶才能換來。

    父親無法外出打工,莊稼收成隻能解決溫飽,草緶成了換煤油的可靠途徑,越是發揮的作用大,母來指草緶的勁頭也越足。

    初中畢業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張娟一直都在幫母親招草緶。

    草緶售價很便宜,掐起來很費勁,但是有總比沒有強。院中人在嚴酷環境下練就的生存意誌,適應了無限忍受,適應了不斷進取。

    1998年初中畢業,張娟和時親做了一年的抗爭。1999年冬月,張娟終於離開隴中鄉村,進人到西部某大城市打工。

    十多年後,張娟已經嫁到城裏,成為市民。村莊早已不再點煤油燈,村莊早已不再走土路,村裏還有了自來水。但母親依然在不停地掐草緶。

    回到娘家,再掐草緶,張娟兒時的記憶一浮現。

    時候跟著母親一起去上街,每次賣草緶總是賣給劉應凡。劉應凡胖胖的,給人憨厚的感覺。交易完成,自己總是眼巴巴看著劉應凡將不足百元的毛鈔交給母親,母親再將低於十元的零鈔交給自己。

    時間飛快,生活繼續。有些東西變了,有些東西一直沒有變。中學應凡還在收草緶,還在老地方,學生不再用膜油爐於微飯了,他們有了食效集鋪上,劉應凡老了,劉應凡點鈔票的樣子還沒變;草緶的祥對子沒有變,草緶的價格變了,以前一盤不足一元,現在盤接近兩元。

    一三五,二四六,三四個鄉鎮的逢集日劉應凡都了如指掌。掐載緶的人幾乎都認識劉應凡。草緶能換錢,但草緶到底去了哪裏?幹了什麽?

    劉應凡不知道,隴中婦女更不知道。

    一盤草緶賺兩毛的生意幹了6年。

    榜羅,古鎮。位處通渭、隴西、武山三縣交界。

    每個逢集口,範軍義都會出現在街道上,他支起來的攤點前,人頭攢動。來自周邊村莊的婦女們將打理好的草緶以盤為單位,一一交給範軍義,換回數十數白的紙鈔。

    從1990年開始,範軍義就開始從事草緶販運生意。

    一盤草緶的利潤兩毛錢。依靠這個微的利潤,範軍義撐起來-個產業。連接著隴中鄉下成數百婦女的手藝,也連接著微薄的希望。

    “我一年基本能收五到六車貨,一車貨能裝1400擁,一捆是100盤,這樣下來一一車就是14萬盤。周轉資金也就是50~60萬元。”除了在街道上收購,範軍義在榜羅鎮後山的三岔路口還有一個總據點:除了向趕集的婦女收購,範軍義還向劉應凡一樣的一倒販子收購。

    三岔路口,座二層樓在016年初夏迅速崛起,這是範軍義販運草0年的積器。樓後麵的排平房裏,一百盤櫚的草維,碼得頂到了房頂。

    “最近三四年用量少了。走五六車貨都很費勁。九幾年生意最好的時候,現在不加工了,人工太高,劃不來。”前我這裏還進行初加,繞成大棚下,運過去就可以直按票白,一年能掐出多少草緶,和範軍義道販運草緶的人,儀橋羅鎮就有三家。

    無法計算,反正在定西,隴西、通瀾、秦安,武山甘穀靜寧遊縣都能看到指環領的農婦。

    張娟母親指好的草級,經過劉應兒之手,來到範軍義的倉庫。沉睡多日,它們與共他14萬盤草絕一道,被裝下卡車,運往河南省周口市蘆義縣。

    蘆義縣城郊,長趙餘東滿麵堆笑歡迎範軍義常領的“草緶兵團”。1400網一把不落,碼進趙餘東的廠房。

    那白嫩鮮豔,如同少女件出祖循的秀腿一般的支稈。在變成草緶、兒易其書的漫長旅程中,早已變成了淡黃色。

    鍋爐、蒸汽、大水池,草緶要在中原洗去西北的風塵。每一米都變得光浩耀眼如初。

    趙餘東的草帽加工廠,完成漂白的草緶被推向機器,一頂頂草帽從縫紉機旁出。再被發往全國各地。遮風、擋雨,環保、輕巧。

    年生產草帽50萬頂。季節性生產,輪到加工期,雇傭工人0名。年複一年,趙餘東已經幹了0年。像他一樣的草帽加工商,在蘆義縣有0多家。

    河南是麥主產區。但麥秸稈幾乎是當地農民無法處理的負擔。草幅加工帝趙餘東舍近求遠,要依靠隴中農民變廢為寶提供原料。長途運輸產生的成本,控製釗源頭,就是張娟跟著媽媽賣草緶時對毛鈔的望限欲穿。在隴中某縣城西關,也有6家草帽加工者,但他們隻是自家院裏作坊式加工。

    這就是市場的魔咒。精明的河南商人,從變廢為寶的草帽加工中賺取利潤:而樸實的隴中農民,從變廢為寶的草緶編織中,延伸著光陰的尺度。

    就這樣一個麥稈變草緶,草緶變草帽的產業鏈條裏,手工和工業的目標,手工和工業的價值,手工和工業的文化,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草緶主要加工草相,80%加工草帽,也有0%加工工藝品。”草緶做成的工藝品,觀賞性、藝術性絕對有,但是拜金的時代,“草芥”的誘感難以征服人心。範軍義“a0的草鞭加工工藝品”的法很難成立,國內的各種展覽會上,確有支開做成的工藝品亮相,但鮮有它們的市場和交易。

    這和麥子有關。河南、陝西等麥生產區,在大型收割機沒有全麵推廣前,都要崔傭麥客拿上鐮刀收割。麥客主要來白隴中。地區差異,幹早少雨的隴中山地農民始終處於劣勢。後來,工業化、城市化,麥生產不再是國之“重”工。建築業、工商業吸人,脫掉了隴中農民“麥客子”的標簽。

    揮鐮刀的發客沒了,戴卓帽的人也少了。農民正在被城市化,掐草緶的人也少了。趙餘東的卓帽加工量在逐年減少。範軍義190年代一年能販十車草緶,現在的目標是保住五六車。

    西安,西部大城市。

    張娟每從事著一份銷售工作。遮風避雨的工作環境,優裕平靜的日常生活,她徹底告別了母來塑造的院中婦女角色。她的日常生活裏,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草帽。

    麥杆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

    它取材於麥杆,經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粘貼、組合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完成,其題材主要涉及到花鳥蟲魚、山水風景、亭台樓閣、人物時尚、古今詩詞等,麥稈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它不僅適用於客廳、臥室、賓館、酒店、會議室等裝飾、會議禮品及各種紀念品之用。麥稈畫被稱為“中華一絕”、“中國手工藝術精品”,所以具有極高收藏價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