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十章 東北地區2(1/5)

作者:肖飛字數:20764更新時間:2023-10-27 05:36:17

    [聯接]占地2萬2千畝。藏書數十萬冊。

    設農學、林學、畜牧獸醫、經濟貿易、農業工程、水利、土地與環境、生物科學技術、植物保護、園藝、食品、應用技術、高等職業技術、成人教育等14個學院和沈陽農業大學分校;有36個本科專業,31個碩士點、13個博士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蔬菜學),3個農業部重點學科(土壤學、蔬菜學、植物病理學),10個遼寧省重點學科;有28個研究所(室或中心),29個基礎和專業實驗室。

    有教職工1702人,其中專任教師736名,教授95人,副教授377人,博士生導師47人,239人享受政府特貼。

    沈陽藥科大學: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我國曆史最悠久的綜合性藥科大學。1931年誕生於江西瑞金,始稱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調劑班;後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1941年命名中國醫科大學藥科;1942年獨立為延安藥科學校;解放戰爭時期遷校東北佳木斯,命名東北藥科學校;1949年遷校沈陽,合並原國立沈陽醫學院藥學係,改名東北藥學院;1955年後將浙江醫學院藥學係、山東醫學院藥學係、上海製藥工業學校並入;1956年改稱沈陽藥學院;1994年更為今名。該校在藥物新劑型設計與評價、創新藥物的合成與篩選、中藥與天然藥物藥效物質基礎和質量標準、藥物代謝和藥物動力學、藥理與毒理學、藥物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它還是國家中成藥工程技術中心、沈陽國家新藥安全性評價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單位。

    [聯接]占地麵積25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50萬餘冊(件)。

    設藥學、製藥工程、中藥、工商管理、基礎、高等職業技術、成人教育等學院以及測試中心、計算機中心、現代教育中心、藥用植物園等。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藥學),博士點17個,碩士點20個,本科專業12個;4個中藥三級實驗室,6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藥劑學科是國家級重點,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科是省級重點。擁有可供教學科研使用的核磁共振波譜儀、氣—質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現代高精設備。本科教育中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現有教職工1143名,其中教授56名,副教授20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新世紀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才1名,國家級拔尖人才1名,省級以上各種人才培養工程遴選命名52人次。在校研究生1437名(博士352、碩士1085)、本科生4680名。

    沈陽建築大學:其前身遼寧建工學院是由遼寧省建築工業學校、遼寧省建築工程學校於1948年合並組建。遼寧省唯一以土木建築類專業為主的多學科高校,原沈陽建築工程學院,近已正式改名為沈陽建築大學。該校園的規劃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布局合理,建築形式現代、質樸、簡練;教學區為具有東方文化底蘊的網格式庭院組合;並有一座756米多長的亞洲第一長廊,將教學區、實驗區、辦公區、生活區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形成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該校2002年開始成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試點單位,可以特招冰雪、健美操項目體育特長生。其畢業生2002年以95.43%、2003年以99.91%的一次就業率名列遼寧省高校之首。該校有個學生,南方人,雖是念的理科,卻不甘寂寞,與他的兩個正讀文科院校的中學同學合著出版了一部文學作品集,曾送過一本給我,其詩文都寫得飄逸、放曠、清冷,真是才氣過人,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該校學生素質的較為全麵。

    [聯接]占地麵積1523畝。藏書數十晚冊。

    設12個二級學院(建築與規劃、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市政與環境工程、交通與機械工程、信息與控製工程、城市建設、職業技術、繼續教育、外語、管理、藝術),3個教學部(體育、社科、基礎);有18個碩士點,29個本科專業。

    教職工1540人,其中雙聘院士2人,副教授以上高級技術職務者400餘人。有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等全日製在校學生1.3萬人。

    沈陽理工大學:始建於1954年,原名沈陽工業學院,董必武題寫校名,2004年更為今名,以工藝及應用技術為特色,並有濃重的國防技術風格。位於沈陽市渾南高新區渾河南岸,校園內建築氣勢恢宏,莊重典雅,環境清新宜人,力求校園生態化、數字化、現代化。國家級沈陽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省級兵器科學技術中心、先進生產力促進中心、高速切削工程研究中心、通訊與網絡工程中心、“彈藥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掛靠於此。由其研製開發的條形碼、飛鋸機、大型螺旋活套、複合耐磨板等國家級新產品較有社會影響;並享有進出口貿易權(全國僅8所高校),是沈陽市“火炬型科研院校”。該校與英、美、加、俄等國大學開展聯合辦學,采用“2 2”、“3 1”、“3 2”、“4 1”形式共同培養本、碩、博學生。多年來堅持“實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生就業率達100%,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95%。其“末位淘汰製”曾引起很大爭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