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十三章 華東地區2(3/5)

作者:肖飛字數:22226更新時間:2023-10-27 05:36:18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是在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時,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化工係合並組建的全國第一所單科性化工院校;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直屬教育部;1993年更名華東理工大學;1995年中國石化總公司(現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參與共建共管;1997年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在全國首創“三方共建”模式。地處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上海西南隅,由梅隴主校區和金山分校區組成,校園環境優雅,綠樹成蔭,是市級花園單位。

    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重點大學。工科居前20強、綜合排名居前40強。化學工程、生物化學工程、化學與製藥工程等學科居全國高校前列,相關文獻為高校圖書館之最。是全國化工院校情報協作網組長單位。1994年在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中獲得優秀。GMT複合材料、化纖鈦白、人工鈣骨水泥、冶煉廠SO2回收、汽車尾氣淨化技術、新型自控發酵罐等一批高新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聯接]占地麵積74萬餘平方米。藏書170萬冊。

    設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化學與製藥、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與工程、發展(籌)、機械工程、資源與環境工程、理學、工商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哲學與政治、外語、高等技術16個專業學院及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有34個係,40個本科專業。另建立研究生院,有42個碩士點、12個博士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

    化學工程為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和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化學工程、化學與製藥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學科;材料科學和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工科化學建有國家級課程建設基地。是全國化工院校情報協作網組長單位。建有北京圖書館光盤信息中心上海分中心、國家教委科技項目谘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國教材中心等機構。校分析測試中心、寶石檢測中心為國家計量認證單位。有40個研究所、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分中心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有教職員工近4200人,其中兩院院士2人,兼職院士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0人,長江特聘教授4人,各類正副高級職稱人員近1000人。在校全日製學生15200多人。

    同濟大學: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準改名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期間內遷;1946年回遷並發展為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係調整後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恢複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由土木為主的理工大學向理工為主的綜合大學轉變;1996年並入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稱為高校體製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又並入上海鐵道大學,整體力量更加強盛。

    教育部直屬、“211工程”、“985工程”全國重點大學。我國最著名的以土木工程建築為特色與專長的工科大學,工學列我國高校前10強,綜合排名在前20位。而對德交往與德語水平是其另一重要品牌,自然該校的德國風情、德國緣分也是最濃鬱的了。對土木建築我是外行,但德國卻正是我最看好的國度,所以“愛屋及烏”,也使我先入為主地喜歡上了這所名校。

    以“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5大辦學優勢:曆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優勢;建築、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勢,尤其結構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的實力數一數二;博采眾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地域優勢;直屬中央、服務於全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製優勢。“中華第一塔”東方明珠電視塔、“中華第一樓”金茂大廈,雄偉而精巧的黃浦大橋、楊浦大橋,莊嚴而肅穆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碑、複雜而流暢的上海市內環高架等傑出建築,都出自這所名校的師生之手。

    [聯接]占地麵積142公頃。藏書逾200萬冊。

    設建築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外國語、文法、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傳播與藝術及軟件16個學院,還有繼續教育、高等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網絡教育、汽車營銷、女子等二級學院,及中德學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有69個本科專業,141個碩士點,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8個博士點,13個博士後流動站。

    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0個(海洋地質、工程力學、材料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岩土工程、結構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環境工程等),省部級、“211工程”重點學科28個;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土木工程防災、混凝土材料研究、汙染控製與資源化研究、城市規劃與設計現代技術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1個。另設4個附屬醫院、3個附屬學校。

    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級職稱者53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者1300多人。有各類學生5萬多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