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五十七章:求是報 上(2/2)

作者:煌煌華夏字數:5726更新時間:2020-04-14 21:19:56

    因為實踐學的最有力見證人就是社會需求和百姓,百姓會做出選擇,社會也會做出選擇。

    “敢問陛下,這求是報,規模打算辦多大?內容上主要選定哪些方麵”

    暴昭問了一句,心裏還是有些不解。

    大明本身是有邸報這種官報的,中樞印發下達北平、十二省和貴州都司,然後地方拿著這份邸報加印再經驛站發到各府,不會再往下到縣鄉。

    而聽朱允炆這意思,這一份求是報的規模隻怕不會小,那有這個必要嗎?

    報上說什麽?說中樞政策還是明頒皇帝的詔書,整一個類似兩宋時期的大詔合集?

    讓底層的商賈百姓都看看皇帝的文采?

    “規模的話,仿照邸報。”

    大明全國都有驛站,負責的任務就是跑腿送信,平日裏接一些民間的私活盈利,隻不過越偏僻的地方越是麻煩些罷了。

    “隻不過迥於邸報,某些地方朕要做微調。”

    朱允炆揮手,雙喜拿了幾份空白的題本放到四閣的麵前,令四人為之一愣。

    看到四人不解,朱允炆笑了起來,解釋道:“朕聽過一句話,叫做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明很多事不能光靠腦子記,還是用筆寫下來,不至於忘掉。”

    後世領導開會,與會的幹部哪一個不是一個筆記本一杆筆埋頭記,這不僅是寫給領導看表明自己的認真態度,這也是實打實的一件值得學習借鑒的行為。

    皇帝開會,有時候滔滔不絕說了很多的想法,大臣全靠腦子記,能記住多少?

    轉過頭來,皇帝也忘了大臣也忘了,那還治個屁的國。

    朱允炆有小本本治國的習慣,那是因為這種習慣確實是一種好習慣,現在,他必須也要讓內閣學會養成這個習慣。

    “朕來說,你們來記。”

    說著話,朱允炆看了一眼楊溥,這個負責禦前擬詔的狀元公馬上明白過來,馬上找出一份空白題本,自己也開始屏氣凝神準備記錄。

    “求是報的發送以時間為準,每十日一期,初一、初十和二十各發一期。

    而求是報的範圍,將不會包括遼東、關西七衛、朵甘都司、雲南等地,其餘諸省一律在省城、各府城設置報局,印刷出來的報刊所有人都可以看,選一處大的宅子,或者幹脆建一個大院,喚‘閱報室’,隻要識字的人,交一筆銀錢,暫定三十文吧,都可以進入閱報室觀看當期或任意一期的報刊,不設觀讀限製。

    而南直隸、浙江、江西這三個地方,求是報的普及要下沉到縣一級,在縣裏就設立報局和閱報室。

    觀報的讀書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識來針砭時弊的發表看法,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日常見聞,都可以以寫信署名的形式送給報局,報局每七日匯總交由驛站送抵南京來,朕在南京設報業總局,收上來的信,朕會擢人觀讀並擇優發在下一期的求是報上。

    凡是自己的文章登上求是報的學子,將會獲得一筆銀錢獎勵,數額為五十到三百兩不等,由中樞報業總局支付,而一旦哪一位學子的文章登報次數達到五次,朕這邊做主,破例舉才,免科舉入翰林。”

    說道最後,四閣都有覺得腦子轟隆一聲炸響,徹底傻眼。

    免科舉入翰林?

    皇帝的幺蛾子越玩越大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