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四十三章有線電報時代(2/2)

作者:怕起重複字數:4634更新時間:2021-06-15 09:35:07

    還有枕木的收集運輸碳化處理,石子的開采,路基取土,三合土攪拌站,石灰采取點。

    道路選址,車站選址建設,沿途的鐵道保護等等,這是一連串的產業。

    十月份送來了一個好消息,從軍部到皇宮的第一條實驗有線電報正式開通,朱慈烺傳出了大明第一封軍令電報‘召李通進宮’。

    一開始朱慈烺打算建立的是從京城到天津的商業電報體係,參謀部聽說之後認為這麽好的東西應該給軍隊先用上。

    就算現在不能普及到大明全境最起碼要給京城周圍的軍隊用上。

    朱慈烺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不過跟軍部想的不一樣,軍部是想從參謀部接一條線直接通往京城附近的駐軍。

    朱慈烺想的是,從皇宮接一條線從皇宮通往京城各駐軍,軍部想要給駐軍發消息也行,隻需要先發給皇宮,然後皇宮在發給相應的部隊。

    這樣一來,朱慈烺就可以坐在皇宮指揮整個京城的附近的二十多萬駐軍了,自身的安全又有了進一步的保障。

    所以這第一條線路就是軍部到皇宮的線路。

    李通接到電報慌忙進攻,遞上電報,核對之後準確無誤,大明的一封軍用電報傳遞完成。

    從這裏又引出一個問題,電報中繼站的建設。

    一開始朱慈烺覺得,從京城到廣州的電報,就是拉一條線連接京城到廣州,但是通過這次實驗發現,這樣的長距離傳輸如果沒有中繼信號站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材料。

    例如你從京城到廣州是專線,那麽從京城到徐州是不是有要拉一根,從京城到濟南是不是又是一根?

    而有了信號中繼站就不一樣了,發一封到廣州的電報,先從京城到徐州,再從徐州到蕪湖,再從蕪湖到廣州。

    這樣就可以從徐州在接一條線路到濟南,濟南也可以在接線路到省內的其他城市,蕪湖也可以在延長到武漢或者鬆江府。

    隻需要拍發電報的時候在前綴上麵先拍發區號,這樣就不怕消息送不到了。

    雖然這樣的拍發效率會慢那麽一點,但是總比用人送快吧,總比用信鴿送更快吧。

    這不僅節省了材料,也節省了維修的成本,設置備用線路之後幾乎不會耽誤正常的電報交流。

    電報線路一旦出現問題怎麽修理?被剪短反而是最好辦的,在接通就是了。

    就是那種隱藏的斷點反而更難發現,以現在的技術,這就隻能不斷的短接排查,縮短了線路的距離就等於減少了排查的距離。

    朱慈烺不禁懷疑,以前老式電話的那個人工接線員是不是也是這麽幹的?把所有的電話線路都接入基站,等誰和誰需要通化了,把兩者接通成通路,然後兩邊就可以通話了?

    如果電話真的是那麽簡單,朱慈烺感覺自己又掌握了一門全新的技術!

    成不成先實驗一下就是了,區域內的電話轉接可以這樣搞,那跨省跨國的怎麽搞,那一個接線員該麵對多少個不同插孔?怪不得早期電話都那麽貴,光這人工費都便宜不了啊!

    那交換機又是什麽東西?工作原理又是什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