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七十八章糧食問題(2/2)

作者:怕起重複字數:4640更新時間:2021-07-03 16:38:04

    朱慈烺歎了口氣:“那可不止差一點,按照統計部的數據,大明還有四分之左右的人還在饑餓的邊緣徘徊呢!”

    崇禎更加不理解了:“既然已經免了農稅,地租也降低了,為什麽百姓還是不能吃飽穿暖?”

    朱慈烺指了指老天:“因為自然災害,舉個簡單的例子,中都地區鳳陽府附近有這樣一個民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一個好地方,自從出了一個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當然這個民謠隻是調侃,但是當地因為曾經的黃河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積抬高了河床,導致淮河河床抬高,洪澇災害頻發,一些沿河地區,更是出現‘十年三淹兩旱,一半收’的情況。

    更不要說這次波及數省,數千萬人的大旱災,大明以工代賑,發的是錢,百姓拿錢買糧食。

    因為離開家鄉勞作,衣食住行處處都要花錢購買,家裏如果有老母小兒的還要留下一個勞動力看守家裏按時寄錢回來。

    不少百姓這四年的時間,隻是保證吃飽飯,沒有餓死,但是家裏幾乎沒有什麽積蓄。

    家鄉那邊持續的幹旱莊稼顆粒無收,不少村莊的樹皮都被扒光,雖然內閣新聞多次禁止百姓扒樹皮,從統計部的數據來看,一個村莊能活下來幾十顆樹的都算好的了。

    今年情況有所好轉,不少工程的百姓都回鄉去了,在糧食收成之前,這些人也隻能吃老本,那僅剩的一點積蓄也會在端午麥收之前消耗一空。

    所以大明大部分百姓想要實現保定這邊的生活狀態還需要三五年以上的時間。

    中原地區如果沒有了官府的工程以工代賑,百姓僅僅依靠種田以後很難富裕的起來,因為大明的糧食生產已經過甚。”

    崇禎還是第一次聽說:“糧食過剩?什麽意思?糧食不應該越多越好麽?”

    朱慈烺覺得自己又回到當初天天給崇禎普及常識的時候,你就這個水平還當啥皇帝?“糧食越多越好也要有個極限不是。

    第一年的糧食是新糧,第二年的就是陳糧,三年以上的糧食在吃起來不僅味道很差,還容易出問題。

    百姓一人一年吃掉五石糧食,那麽一家三口一年的糧食是十五石,三年就是四十五石,就拿咱們問詢的第一戶來說,四五十糧食還不到他們一年的收成。

    剩下兩年生產的糧食隻有賣掉。

    但是大明官府也不是存糧越多越好,就算存夠大明所有百姓三年吃的糧食,那大明依舊有大量的糧食富餘。

    存夠三年之後,大明所有糧倉都滿了,以後隻會每年收購三分之一的量,並且把三分之一的存糧出庫出售。

    也就是說,以後隻要不碰到災害,皇明糧號出庫入庫數量相等,對糧食的采購可能隻有百姓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從明年開始皇明糧號就不會無限的收購糧食了,百姓手裏多餘的糧食隻能賣給其他糧商,糧價肯定會下跌,而且還未必能賣掉。

    就是糧價維持,賣不掉存著這些糧食也沒有用不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