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8篇 北京:各種“族”人沐浴的陽台4(1/5)

作者:江南字數:12960更新時間:2023-10-29 18:10:58

    ·遍地拾金:拾荒族

    遍地拾金,聽起來有點可笑,但在北京,拾廢品者隨處可見,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成拾荒大軍。北京社科院的研究員們就這一現象做了深入了解,發現目前北京有30萬拾荒者,他們一年能從北京撿走30億。

    研究員們走訪了上百個拾荒者,發現貧窮是前來北京拾荒的主要原因。而眾多拾荒者中,河南人占大不部分。原因是河南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工業相對滯後,人口又是全國第一大省。地少人多,大部分地區人均土地隻有一畝二分左右,因此大量人出來拾荒。

    駐馬店的李福強在介紹他的撿拾經曆時說:“靠土裏刨食,吃飽肚子問題解決了,可是老人有病、孩子上學怎麽辦?將來孩子結婚蓋房子怎麽辦?”北京好混多了,這幾年平均每年也能拿家來七八千塊錢,再有兩三年就可以蓋房了。“來自駐馬店的龐中勤說,我們農村地方窮,人沒文化,技術活不會幹,就撿垃圾省心。”

    同是拾荒者,也分檔次和等級。拾荒者中有人給自己這樣分類:“刨不如撿,撿不如運,運不如換,換不如收。”坐在家裏等人送的算是最高檔次,他們通過多年努力加上頭腦靈活,已有相當實力,紛紛自辦廢品收購站,成為這個群體中的“破爛王”。而層次最低的是撿破爛的,走街串巷撿垃圾,一般平均收入約在五六百元到千元左右。如果關係戶多,能走進大單位不僅收購報紙、舊家具,還能打出招牌:“回收並出售舊家電;回收各種電料廢鋼材……”這樣的人一個月能收入兩三千。

    通過撿垃圾,一個四川農民在15年的時間裏,從衣食無著,變成了百萬富翁。而京城“垃圾大王”杜茂洲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公司的老板,讓垃圾回收變成了一個產業。

    當然“垃圾大王”杜氏兄弟有今天,多虧了他們的“智囊”,這個智囊名字叫王惟平。

    王惟平是垃圾對策專家,1996年,王惟平開始利用雙休日跟隨杜氏兄弟撿垃圾。9個月後,他在自己調查分析報告上寫道:“從專業分工角度,有3.1萬人是蹬三輪車沿街收購廢品的,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為1.5萬元;從賓館飯店收泔水和商場收廢品的人約為2萬人,人均年收入1.2萬元;蹲守垃圾樓(北京已建成762座垃圾樓)或扒居民樓垃圾道撿垃圾的人約2.1萬人,人均年收入也在1萬元以上;散布在城鄉結合部,從事廢品市場交易的人約1萬人。”他調查報告最終的結論是:“拾荒大軍是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理論可信可行可推廣的實踐者。”

    1999年初,他指導京城“垃圾大王”的杜氏兄弟成立公司,理由是“既然幹著第四產業,就得正規化,消滅遊擊隊,群龍有首才便於管理”。“北京一年產生的垃圾大約是400多萬噸,堆起來相當於兩座景山。他們的功績在哪兒?因為垃圾是要付出代價的,收運、轉移和處理1噸垃圾,要花掉財政150多塊錢。”那麽,按這個推算,北京市一年要為處理垃圾花去7個億左右,這還不包括如買垃圾車、修建垃圾廠、油錢、工人薪水等固定投資。

    這就是王惟平關於在利益方麵的考慮。他認為,在杜茂洲等人的帶領下,每年可以減少逾150萬噸的垃圾量與政府對垃圾處理2.1億多元的費用支出。同時,還能節約資源,解決就業。這樣一來,地方政府與“拾荒族”之間形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