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七十章 稱人(1/2)

作者:山村戶口字數:6556更新時間:2020-02-29 05:37:59

    這次好了,那家夥連忙抱頭鼠竄,趕緊逃跑。這次蛋王做不了,反倒成了王八蛋,鬱不鬱悶?

    “這看起來蠻有趣呀!那家夥倒是聰明,居然搞出一個木頭雞蛋。”陳武開口道。

    楚家強無言以對,那家夥他是知道的,學習極差,但偏偏玩這些很有一手,幾乎是什麽上手,馬上就會,真不知道怎麽說他好。

    “你們這裏還有什麽習俗?剛才我聽一個人說,要稱人?怎麽稱,真是好奇怪的風俗。”李泉剛才就聽一個村民無意間說了一下,吃完飯,還要稱一稱孩子的重量。難道這也是風俗?看看孩子經過一年,有沒有長大了?

    “嗬嗬!是有這麽一個習俗,你們沒有聽過也不足為奇,我不知道外麵還有沒有這種東西。說起來,農村就是這些稀奇古怪的習俗多,有時候我也是不記得那麽多。”楚家強笑道。

    可能是農村人還比較封建,對於這些東西,明知道什麽意義的,但還是沿著老祖宗的傳統一直做下去。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或者掛著一個籮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籮筐上麵秤人。籮筐一般就是稱孩子,現在也基本上隻稱孩子了,大人很少參加,僅僅是邊上湊熱鬧。

    司秤人一麵打秤花,一麵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另外,打秤花隻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

    “稱人我倒是見過,外麵還有呀!主要就是南方流行,北方比較少見。我聽說,這個習俗還是起源於三國時期,挺早的,還跟諸葛亮有關。”一個遊客開口道。

    “怎麽又扯到諸葛亮身上了?難道這玩意是諸葛亮提倡的?當時他稱了誰?我怎麽不知道。”周福榮瞪大眼睛說道。

    他是古玩行業的人,這個行業,對於這些名人的故事,最是清除了。大家也知道,每一件古玩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故事。有時候,一件古玩其實沒有什麽欣賞價值。但是,要是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它的身價馬上就會飆升。因此,對他們來說,民間的小故事知道很多。

    “這民間有多少故事,你能全部知道不成?”楚家強沒好氣地說道。

    “呃!那倒是!對了,兄弟,說來聽聽。”周福榮開口道。聽故事,大家都喜歡。

    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鬥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托其後媽、已回娘家的吳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麵給阿鬥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

    “我聽之前那個老人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梁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那名遊客喋喋不休地對大家說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