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七十六章 水稻管理(2/2)

作者:山村戶口字數:6348更新時間:2020-02-29 05:38:05

    旱稻,姓耐旱,適於旱地種植的栽培稻,亦稱陸稻,泛指能適應生長於無垠旱地、坡地及幹旱生態環境下的栽培稻類,是水稻的變異型。

    這種稻穀意義也蠻大的,水稻旱作能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使水稻的種植不再受到人工灌水的限製,從而可大力擴大水稻種植麵積,提高稻穀產量。

    此外,它有利於對低窪地、水沙地、河邊、山間出水地的改造。這樣的地塊種植水田缺少灌溉條件,種植旱田夏季易澇,常年糧食產量極低,而改為水稻旱作糧食產量可成倍增長,經濟效益可較大的提高。

    “就是我們這種,也不能總是泡在水裏,有時候會腐爛的。剛結穗的時候,需要的水會多一點,它們的抗旱能力這時候是最弱的,等過了這個時期,就會好很多。”楚家強跟他們說道。

    根據農民的經驗,要灌好“養胎”水,適時落幹曬田。水稻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生長很快和需水最多時期,是耐旱、耐寒力最弱時期。

    如果缺水,幼穗首先受到影響,不但影響花粉粒正常發育,也影響養分向穗部運輸,容易造成穗子短、粒數少、空殼多,必須注意水分的管理。此時正值盛夏,曰照強,溫度高,適當加深水層,可以控製水溫。一般保持水層2—3寸深。

    但到了結實期,做法又要改變一下。水稻在這時期管理上總的原則是:養根、保葉,防止葉片早衰,促使粒大粒飽,防止空殼秕粒。

    “到了結實期,要合理灌溉、適時排水。在出穗揚花期間,田間仍需保持一定水層,調節水溫,提高空氣濕度,以利開花授粉。

    到灌漿期,采取幹幹濕濕,以濕為主的灌水辦法,就是灌一次水後,自然落幹l一2天,再灌一次水。這樣可以達到以氣養根、以水保葉的目的,有利於促進灌漿,防止早衰。

    進入蠟熟期,要采取幹幹濕濕,以幹為主的灌水方法,灌一次水後自然落幹3—4天,再行灌水。後期,收割前7—10天把水放幹。”楚家強跟他們說了一下管理水稻的門竅。

    “嗬嗬!你們可能聽起來會很複雜,但這事情其實很簡單。因為剛才說的那些,都是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讓你去留意,去完成。”楚家強接著說道。

    “看來,我們不是當農民的料,反倒你這家夥,不做農民,的確不妥!”陳武笑道。

    其他人也是點點頭,說起這些農活,他們就是拍馬也跟不上楚家強的節奏。用文教授等老人的話來說,楚家強認真起來,就是耕了一輩子農田的老農,也不一定能跟這家夥相提並論。

    (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隨身山河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