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七十八章 黃鱔洞(2/2)

作者:山村戶口字數:6792更新時間:2020-02-29 05:38:07

    他這話可不是嚇唬人的,黃鱔咬人也是很厲害的,楚家強以前就試過被黃鱔咬。

    可能,在很多人眼裏,黃鱔有點兒“隱士”氣度,沒有特殊的攻擊本領,也無強有力的防禦武器,惟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計,逃為上計”。

    而且,它們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粘液,不小心,它就能從你手中溜之大吉。其實,鱔魚身上的粘液,主要功能是:預防細菌、病菌侵染身體,減少疾病;阻止寄生動物植物的糾纏,有利成長;油頭滑麵,有利於它在泥中通行無阻。

    但真正了解黃鱔的人,就會知道,黃鱔的尖銳牙齒非常多,咬人那可就不是開玩笑的。

    “不用看了,這的確就是黃鱔洞。”楚家強跟他們說道。

    “你怎麽知道?”陳武等人立即問道,剛才,楚家強也沒有看見黃鱔溜進去,僅憑一個小洞,說不通吧?

    “黃鱔孵卵時,還有一個容易找到黃鱔的方法,就是在洞口的水麵上,有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由很細小的白色氣泡組成的圈。你們看那兒,是不是有白色氣泡?”楚家強指著那一圈的白色氣泡說道。

    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麵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姓。

    “原來這樣呀!要是沒有這圈氣泡,你還能分辨出黃鱔洞嗎?”李泉頓時詢問道。

    “怎麽不可以?以前經常釣黃鱔,就要懂得判斷黃鱔洞。”楚家強回答道。

    隨後,跟他們說了一些如何判斷黃鱔洞的方法:“黃鱔在水中,一般都是自己在軟泥中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或石洞中穴居的,所以釣黃鱔首先要會找黃鱔洞。黃鱔洞大多打在池塘、湖泊、水田或小河溝的靠岸邊的水中,由一個上洞、一個下洞和一個窩組成。”

    上洞一般在水麵上下約10厘米的地方,下洞在水麵下約30~40厘米的地方。洞徑因黃鱔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小的手指粗,大的可達6~7厘米。窩在上洞和下洞之間,呈圓形,直徑約10~15厘米,是黃鱔轉身、產卵、孵卵的地方。

    土質鬆軟處的鱔洞多接近水線,即使淹於水下也是暫時的,黃鱔會不斷地改變洞口的位置,使洞口經常處於與水線相平,從而既保持洞內的濕潤,又避免為水所灌。

    識別鱔洞可由洞口的圓潤、光滑,位於水線之上8厘米範圍區域內仔細尋找。發現洞穴後,還要看一看從洞口到水線有無蠕行的痕跡。有時候,黃鱔的洞穴也會在水線以下,這大多是因為漲水,來不及調整洞口的緣故。

    “至於河裏麵的黃鱔洞,那就比較難判斷一點。河川中的黃鱔洞穴無明顯的特征,一般都在水線以下。在一些石頭砌的岸邊,那些石縫中也是黃鱔愛藏身的地方,常常在一個石洞中藏著數條黃鱔。”楚家強跟他們說道。

    (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隨身山河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