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3/5)

作者:貓疲字數:14388更新時間:2020-05-12 03:39:45

    這些壓縮口糧體積,耐貯存,又頂餓管飽,因此開始有鄉人,在豐餘之年主動的收集糧磚,作為應急的貯備,以度過來年青黃不接的饑荒時節。

    然後被左近鄉鄰紛紛效法,迅傳播開來,一些殷實人家,也開始主動跑到軍屯莊來,用糧食兌換他們上手的壓縮口糧,但是軍用配給的壓縮口糧數量總是有限的。

    於是個別軍屯莊開始自己山寨軍用口糧,做出土製餅幹以牟利,雖然沒有軍用的好,但是勝在成本更加低廉,但是對於擔心餓肚子的人來,還用在乎什麽口味麽。隻是目前軍屯莊還是隻肯收糧食,

    軍中也注意到這個跡象,覺得可以加以引導和揮,為集體創收。

    我想了想,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在傳統的俄農經濟模式下,古代大多數農民就算遇到豐年,因為缺乏有效加工貯存的手段,無法將餘糧保存得太久,梅雨、蟲蛀、鼠患等各種都在威脅著他們的口份糧,這是時代的局限性。

    將無法長久貯存的餘糧,換成更便於貯備和攜帶的壓縮口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龍武軍付出的是集體調劑的人工和產能、物耗,就能獲得糧食儲備上的巨大入差。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進項。

    有了這筆穩定的進項後,或許可以可以將糧食加工項目進一步橫向和縱向拓展,做成各種高中低端的便攜食品,古人出行的食物需要,還是蠻大的一個市場。

    此外還引申出,關於整頓軍屯莊附近野市和市的報告,以及朝廷內部要求製定新五穀作物產量比價的問題,

    按照傳統的比價,同樣是朝廷征收糧食作物,稻貴於麥,()麥又貴於稞(大麥),稞又貴於蓧麥(燕麥),蓧麥又貴於粟(米),粟又貴於黍(黃米),木稷(高粱)比如納課上,鬥大米5鬥粟,自古沿襲波動變化有限,但自從出現新五穀後,關於糧食作物的兌換比價,就比較混亂了。

    按畝征收穀物的地稅,上田每畝二十文或一鬥栗,中田十五錢或八升栗,下田十文或五升,拓荒田三年兩升的標準征收。邊屯軍田,又有相應的減免。

    關內肥殷之地,一畝上田以最好的年成出麥,最多不過四石有餘,而一畝薯豆,可出石,目前市價鬥穀(沒脫殼的作物都稱穀)二十五錢,鬥米(脫殼的稻麥)三十二錢,而生收的豆薯鬥價十錢,粗脫皮的薯豆則鬥價十五錢。

    其中玉米價高於紅薯,具有糖分的紅薯又高於土豆,土豆又高於芋類,芋又高於大豆之屬,(一鬥官鬥約等於後市的8.4市斤)。

    因此以低投入高產量的新五穀,無論是折錢還是納物,繳納朝廷賦稅的成本,遠要比那些傳統作物低得多,所謂軍屯戶經過國賦、軍收、備公後“倍收半納,猶有餘糧”。

    因此也在成產出和收入的巨大反差,很多人紛紛改種新五穀為主業,並在軍屯莊為核心的主要產區,形成自的糧食交易市場,將自己種出來的麥粟以差價換成紅薯、土豆,給地方官府稅賦征收和換算造成不的麻煩。

    此外由於軍屯莊的低級商品流出,也造成附近家庭手工業的幾乎滅絕,那些鄉人現自己辛辛苦苦手紡的土布,市售所得無幾也少人問津,於是開始改弦更張,轉向軍屯莊售販苧麻、絲滌等農產品原料,更有業餘或是職業的行腳商人自到更遠鄉村去,收購這些原料轉售軍屯莊獲取差價之利。

    而這些市、野市又涉及到軍屯莊的部分所有權和管轄,讓對方官府的稅吏不敢輕易介入,貿然闖入被打的半死的事例已經有好幾起,這也造成附近鄉人趨之若鶩入市,一些罪犯和逃人,也隱匿其中,變成地方治理的一大心病雲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