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章 關公故裏(1/3)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8190更新時間:2024-03-28 11:13:01

    提及關公,首先要知道關公是什麽地方的人,家鄉在哪裏。

    曆史人物關羽自曆朝曆代封諡後,由人而侯、而王、而帝、而神,被人冠以“關公”之美稱,備受後人之崇拜與敬仰,千百年來,有增無減。但人們對於關公的故鄉,卻各有說辭,從來沒有統一過,有的說是湖北荊州的,有的說是台灣的,有的說是河北涿州的,有的說是福建的,更有甚者說關公是馬來西亞的、新加坡的等等。

    筆者曾追隨已故著名關公研究學者孟海生先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胡小偉先生淺學三國,後又受著名導演、關公研究學者崔紅先生之教,研學關公文化。在此期間,多次受邀參加山西省運城市舉辦的“關公文化節”,在活動中,曾聽台灣礁溪協天廟主任委員吳朝煌先生等人講述過他們尋找關公故裏的經曆:1990年,他們來大陸尋根,足跡遍布福建、當陽、洛陽、涿州等地,大費周折,幾經輾轉,最後才確認,山西省運城市是關公家鄉,常平關帝家廟是天下關廟之祖。

    《三國誌·關羽傳》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河東,出於秦朝統一華夏後,分天下三十六郡之時。而“解”這個字具體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就難以考證了。在此提醒大家一下,“解”在曆史上用作關公故鄉當地地名時,一直沿用的讀音為“hài”,現在運城當地的老百姓仍然稱關帝廟所在的地方為“解州”,音“hài zhōu”,而並非現在大家所說的“jiě zhōu”。

    關公的故裏: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

    古稱河東的運城,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毓秀鍾靈。這個地方在地圖上很好找,被中華民族稱為母親河的黃河,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幾”形的圖案,在最後的大拐角處,就是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

    運城是人類與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上世紀中國著名考古專家賈蘭坡先生與美國學者聯合考古發掘時,在運城市垣曲縣古城發掘出了古猿始祖化石,被稱為“中華曙猿”,經過精確測定,這些古猿化石為4600萬年前的化石,這一發現將猿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曆史向前推移了2000萬年,同時也推翻了18世紀以來“猿類出現在非洲大斷穀”“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定論,此項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

    上世紀50年代,賈蘭坡與美國學者在運城市芮城縣西侯度,發掘出很多原始石器,並有大量滅絕的古象以及古代動物的“燒骨”。由此斷定,那是人類早期使用工具並用火燒食獵物的遺骨,檢測結論竟然在180萬年前。此珍惜物證, 1961年僅在日本展出過一次,震驚了世界……

    說起關公故裏,就不得不說鹽池,鹽池與關公、與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關公故裏的鹽池,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鈉鹽型的內陸湖泊。早期鹽的開采,都是由人工而成,不論是海鹽、井鹽,都是需要用火煮才結晶成鹽;而運城鹽池,鹽水由地下滲出,經過夏日陽光暴曬,自然蒸發,天上掉下雨點或者有山上的甜水進入鹽池,即刻結晶成食用鹽,如此神奇的自然現象,在中國是絕對的唯一。

    大量的先秦史料中,有許多關於軒轅黃帝與炎帝聯合,與當時鹽池的持有者蚩尤爭奪鹽池的記載。當時,凶悍的蚩尤部落取“首山(今中條山)之銅”,製造兵器和農用工具,已經進入了金屬時代,又依靠鹽池,發展農耕,養蠶繅絲,解決了人類吃飯和穿衣問題,受到了眾多部落的垂涎。於是,有熊氏族的軒轅黃帝聯合炎帝,對蚩尤發起了艱難而長期的爭奪鹽池之戰,發動了著名的“涿鹿之戰(阪泉之戰)”,最終,此戰以蚩尤的失敗而告終,蚩尤肢體被分“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