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16章:你要早點休息(2/3)

作者:曉風殘月字數:6982更新時間:2020-07-29 04:35:54

    劉淑玲記得在當時她所在的連隊裏有一個眼睛深度近視的男生,大家都叫他“架梁”(就是戴眼睛)。

    四十年後再相聚,他透露了埋藏在心底裏多年的秘密,他是家中的獨子,那是為了能經常回上海,不知道摔壞了多少副眼睛。

    那個時候,配眼鏡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要等上半個月才能交貨,眼鏡摔碎了就有理由請假了,一般可以有一個月的假期。大家都很羨慕。

    七三屆知青稽延祚回憶起那段青澀的時光是,帶著上海人的詼諧說道:“我是做夢也沒想到,會有小姑娘看中我噢。這天剛剛吃好飯,我在‘暗來細’(暗淡)的蠟燭光下看《豔陽天》,‘勒沒尚’(突然間)阿拉班長尋我,伊‘硬勁’(執意)要我出去談‘事體’(事情),不過麵孔有點‘色特嘻嘻’(蠻滑稽)的。

    伊神秘的告訴我,有個小姑娘想跟我做筆友,伊是看了儂寫的文章,才有‘各’(這)種想法的。我聽了後,真是蠻激動地。‘腳花有點亂’(有點站不穩),我是長‘戒’(這麽)大,‘還母麽有鞋裏個小姑娘’(沒有那個女孩)會得‘吃我’(對我有意思)。

    這個辰光我真是開心的不得了了。我用力拍了拍自己的‘額角頭’(腦門),確認不是‘了勒捏鼻頭做夢’(不是做想入非非的夢),朋友不是要‘軋’(處)是另外‘一張’(一件)事。這主要是我所有做的努力得到了人家小姑娘的認可啊。

    不過,‘骨頭是不好輕的’(不能驕傲自滿的)。”

    農場內,當初成排的知青小屋依然還在,那些曾經親手栽下的小樹已經枝幹滄桑。

    老知青們說:“五十年代住工棚,六十年代住草棚。”

    小知青們說:“其實你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七十年代農場房子是青瓦,現在能看到的一片紅瓦房都是八十年代初期蓋的。”

    數千萬的年輕人扛著紅旗,唱著讚歌離開故鄉,成為人類生存景觀中最獨特的遷徙圖景,而這一切,以紀念館的方式凝固成永恒的風景。

    一批批的知識青年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張金明這一下去就是四十四年。自從十六歲下方道新疆後,他再也沒返城。

    在新疆,張金明娶妻生子,提幹做了副連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是知青返城的高潮,上海一下子接納不了這麽多人,農場就開始成為知識青年的中轉站了。

    一九八二年,第一批從新疆過來的知識青年一百二十四戶來到農場,張金明拖家帶口來到這裏時已經是三十多歲,有兩個孩子了。

    後來,知識青年們陸陸續續遷回上海,妻子和兒子也回到了城裏。張金明卻作為骨幹留下來繼續建設農場。一待就是將近三十年。

    明年十月,他就要從農場社區管委會的崗位上退休下來,回到上海去與妻兒團聚了,他的離開,意味著當年的八萬知識青年已經全部返回了上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