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八章、蘇妲己的家(1/3)

作者:會飛的坦克車字數:6566更新時間:2021-03-28 19:03:55

    調景嶺,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原是寮屋區,後來發展成將軍澳新市鎮的一部分。

    調景嶺一地可考的最早名稱叫“照鏡環山”(或作“照鏡嶺”);因為當時該地的海灣規圓如鏡、平靜無波,故被漁民稱作照鏡環,陸上山崗叫照鏡

    1949年kmt遷至台灣後,部份不願遷居台灣的退役老兵和家眷被安置於摩星嶺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結果香港政府於1950年6月把這群老兵和家眷遷往吊頸嶺。後來,香港政府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

    調景嶺雖然地處荒野,但這個社區人口卻很稠密。當初被港府從摩星嶺趕到調景嶺的時候,那些老兵及家屬就有幾萬人之多。港府本以為台當局會很快將這些人接走,所以僅僅將調景嶺當成一個臨時難民安置點。

    結果兩年過去了,港府發現台當局對這些老兵完全沒反應,隨即也終斷了他們的難民救濟,想逼台方快點過來接人。就在調景嶺的難民快餓死的時候,台方救難組織和香港教會才行動起來,給他們一些適當的幫助,幫助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也許就是因為活命之恩,所以調景嶺的居民非常親台,而且大部分都信教,被外人戲稱為“奶粉教徒”——教會經常給他們發奶粉。

    調景嶺的難民們一直在這裏住了十多年,港府迫於某些政治壓力,才終於給他們通水通電,承認他們的身份是香港人。

    二十多年過去,調景嶺的居民漸漸增多,不過大部分仍是以前kmt老兵的家眷及後代。正因如此,這裏政治氣氛十分濃厚

    ,

    每年10月10日的時候,居民們都會放假,與嶺內所有學校的師生齊聚調景嶺中學,居民與學生共同慶祝“國慶日”,在學校長掛青天白日旗。而在英國統治時期並不刻意幹預這些活動的進行。

    調景嶺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自成一角,對外的交通工具隻有前往筲箕灣的渡輪。後來政府開始開發將軍澳新市鎮,寶琳路開始興建,才有一條連接往調景嶺的陸上交通工具。但另一方麵,由於該區遠離城市的汙染,但要前往市區仍然十分方便,使部份呼吸係統有毛病的人刻意搬往當地居住,而不願遷往路程更遠的新界區

    可以說在21世紀,調景嶺是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加上靠近九龍,使得交通便利是一個十分適合人們居住的區域。

    但那是在21世紀,不光有地鐵還有寶琳路,現在去調景嶺,別看直線距離僅僅十幾公裏的距離,看起來比到雷衛東的工廠要近多了,不過要過去的話要走幾十公裏,因為沒有直接過海的路,如果不想做渡輪的話,就需要從九龍區繞了一大圈,搞笑的是雷衛東發現去溫碧暇的家竟然從自己的工廠附近經過,而在地圖上看印刷廠比調景嶺離香港島遠的多。

    因為距離比較遠,隻有劉偉陪著雷衛東過去,其他人幫著徐家姐妹搬家。

    雷衛東和劉偉都不認識路,隻好由溫碧暇帶路,而一個小女孩路能有多熟,結果跑了很多冤枉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