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17章 跨越太平洋的航線(3/3)

作者:富春山居字數:7680更新時間:2018-12-25 12:28:18

    這條航線相當的漫長,要花費6-8個月的航程,一個來回就要兩年。如果錯過了季風期,那就要3年。這條航線唯一的好處就是,沿途都有成熟的港口可以補充修繕船隻,但這是對歐洲船隻而言。

    第二條則是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從馬尼拉穿越太平洋直達阿卡普爾科。6月乘西南季風自馬尼拉啟航北上,至某個緯度的水域,順北太平洋上的“黑潮”東行,最後抵阿卡普爾科,行程萬餘海裏,曆時約6個月。

    這條航線依然掌握在西方殖民者手上,沒人願意向中國商人透露正確的航行路線圖。

    第三條航線則是從日本附近列島直接出發,跨越太平洋,墨西哥上方的某個大陸峽灣靠岸。

    支倉常長受幕府之命,乘坐伊達村丸號訪問歐洲。他於1613年10月28日出發,花了兩個月跨越了太平洋,又用了一個月抵達了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

    這次航行在當時非常轟動,因此也廣為人知,有許多船隻曾經按照此航線往返過太平洋兩岸。

    據說在阿卡普爾科港就有許多華人移民,這些華人甚至成為了城市自衛隊的一員。

    航線主要依賴於日本的黑潮水道,一路上順風順水,風浪較小,尤其是夏季6-7月風平浪靜,因此在七月末颶風季節前通行較為安全。

    這條航線最大的問題是,兩個月的海上航行,無法獲得補給,需要解決食物腐敗和淡水存儲。

    而從墨西哥返回就比較簡單了,直接走馬尼拉航線,依靠信風隻需2-3月,且沿途還有島嶼補給。

    報告的最後總結道,開辟大明至美洲的往來航線,最好的選擇莫過於從日本列島中部出發,沿著支倉常長走過的路線前往美洲北部大陸,然後再從阿卡普爾科港走馬尼拉航線返回大明。

    聽完了王承恩念的這最後部分的匯報,崇禎卻長時間的陷入了沉默之中。

    雖然這份報告對於往來北美大陸的太平洋航線描繪的非常詳細,想來搜集資料的人員還是下了一番苦工的。但是,朱由檢卻覺得,這份報告依然還是太過於樂觀了。

    太平洋之所以命名為太平洋,不是因為它真的很太平,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它的變幻無常,所以人們才希望它能夠變得太平一些。

    北太平洋的冬季風浪,即便是後世的現代船舶也要屢屢遇難,更別提現在毫無海上定位係統的木帆船了。

    看看西班牙人死守著馬尼拉航線不放,就知道從日本列島出發的這條航線未必有報告中說的這麽穩當。

    不過對於大明來說,這條航線卻是最為安全的一條,因為這條航線上並沒有歐洲人設置的障礙。船隻所麵對的,隻有大自然設置的困難,這對於第一次踏出亞洲海域的大明來說,尚算是一個好消息。

    朱由檢最終對著王承恩揮了揮手說道:“如果沒有其他事要匯報的話,今天就到這裏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